221页"(中医书籍)济阴纲目(刻板电子书下载)_电子版书.pdf

221页"(中医书籍)济阴纲目(刻板电子书下载)_电子版书.pdf

中华医学访客2022-06-21 21:25:2738A+A-
PC下载地址:https://www.5shubook.com/p-32344.html

手机下载地址:https://m.5shubook.com/p-32344.html


《(中医书籍)济阴纲目(刻板电子书下载)_电子版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书籍)济阴纲目(刻板电子书下载)_电子版书.pdf(221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读医书网 DuYiShu Com 整理并制作 PDF 版 供网友学习交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网友需阅读 支持正版 请联系作者或出 版商购卖 网友下载后 24 小时内删除 本网 站不负任何法律及其连带责任 濟陰綱目 卷之一 第一章 調經門 第一節 論經主衝任二脈 良方論曰 岐伯云 女子七歲 腎氣盛 齒 更髮長 二七而天癸至 任脈通 太衝脈盛 月事以時下 天 謂天真之氣 癸 謂壬 癸之水 故云 天癸也 然衝為血海 任主 胞胎 二脈流通 經血漸盈 應時而下 常 以三旬一見 以象月盈則虧也 若遇經行 最宜謹慎 否則與產後症相類 若被驚恐勞 役 則血氣錯亂 經脈不行 多致勞瘵等疾

2、若逆於頭面肢體之間 則重痛不寧 若怒氣 傷肝 則頭暈脅痛嘔血 瘰歷癰瘍 若經血 內滲 則竅穴淋歷無已 凡此六淫外侵 而 變症百出 犯時微若秋毫 成患重於山岳 可不畏哉 任脈主任一身之陰血 太衡屬陽明 為血 之海 故穀氣盛則血海滿 而月事以時下 天真天一也 天一之氣升而為壬 降而為癸 壬陽而癸陰也 三旬一見者 為一小會之週 天 此其為也 然有大會中會之不同 故又 有三月一行 一年一行之變異 究其盈虧之 義則一也 甚有數年不行 而一行即受娠者 又超於理之外矣 豈醫藥能為哉 第二節 論心脾為經血主統 薛立齋曰 經云 飲食人胃 游溢精氣 上 輸於脾 脾氣散精 上歸於捕 通調水道 下輸胱 水精四布 五經

3、並行 東垣先生 所謂脾為生化之源 心統諸經之血 誠哉是 言 心脾平和 則經候如常 茍或七情內傷 六淫外侵 飲食失節 起居失宜 脾胃損 心火妄動 則月經不調矣 大抵血生於脾土 故云 脾統血 凡血病當用苦甘之藥 以助 陽氣而生陰血也 脾氣化液而生血 即水 入于經 其血乃生之意 此榮出中焦也 故 曰 生化之源 心統血者 脾氣化液入心 而變見為血也 故雖心之所主 亦藉脾氣化 生 故不可不知 第三節 論脾胃生血 薜立齋曰 血者水榖之精氣也 和調五臟 灑陳六腑 在男子則化為精 在婦人則上為 乳汁下為月水 故雖心主血 亦皆統攝於脾 補脾和胃 血自生矣 凡經行之際 禁用苦 寒辛散之樂 飲食亦然 知水穀之精氣

4、是生血之本 則知脾胃是 生血之源 故脾胃不健 而血不生者 不可 專主四物矣 第四節 論經不調由風邪客於胞中 陳氏曰 婦人月水不調 由風邪乘虛客於胞 中 而傷衝任二脈 損手太陽少陰之經 蓋 衝任之脈 皆起於胞中 為經絡之海 與手 太陽小腸 手少陰心經為表裏 上為乳汁 下為月水 然月水乃經絡之餘 茍能調攝得 宜 則經應以時矣 千金云 婦人經行如廁 亦有為風所容者 可不知謹與 經云 二陽之病發心脾 男 子少精女子不月 此則又兼小腸而言 然小 腸不過與心為合 豈可混解 故當以素問為 是 第五節 論三月一來為居經 脈經云 師日脈微 血氣俱虛 年少者亡血 也 乳子下利為可 否者 此為居經 三月 一來曰 寸

5、囗脈微而澀 微則衛氣不足 澀 則血氣無餘 衛不足 其息短 其形躁 血 不足 其形逆 榮衛俱虛 言語謬誤 此 言脈微氣血兩虛之居經 此言寸脈微濇及胃 脈浮濇陽不生陰之居經 趺陽脈浮而澀 澀則衛氣虛 虛則短氣 咽燥而囗苦 胃氣 澀 則矢液 少陰脈微而遲 微則無精 遲 則陰中寒 濇則血不來 此為居經 三月一 來 問曰 婦人妊娠三月 師脈之 言此婦 人非軀 今月經當下 其脈何類 何以別 之 師曰 寸囗脈衛浮而大 榮反而弱 浮大則氣強 反弱則少血 孤陽獨呼 陰不 能吸 二氣不停 衛降榮竭 陰為積寒 陽 為聚熱 陽盛不潤 經絡不足 陰虛陽往 一 作實 故令少血 時發洒淅 咽燥汗出 或 溲稠數 多唾涎沫 此

6、令重虛 津液漏泄 故知非軀 畜煩滿血 月稟一經 三月一 來 陰盛則瀉 名曰 居經 謂右脈浮大 左脈反弱也 蓋女子尺脈 宜盛 今反見弱 是榮不足于下也 寸口衛 脈浮大者 衛氣盛于上也 經曰 至陽盛地 氣不足 故曰 反也 舉寸以該尺耳 此言 陽脈浮大陰脈反弱之居經 第六節 論師尼寡婦異乎妻妾之治 羅謙甫曰 宋褚澄療師尼寡婦 別製方者 蓋有謂也 此二種寡居 燭陰無陽 慾心萌 而多不遂 是以陰陽交爭 乍寒乍熱 全類 溫瘧 久則為勞 嘗讀史記倉公傳 載濟北 王侍人韓女 病腰背寒熱 眾醫皆以為寒熱 病 倉公曰 病得之欲男子不得也 何以 知 診其脈 肝脈弦出寸口 是以知之 蓋 男子以精為主 婦人以血為主 男

7、子精盛以 思室 女人血盛以懷胎也 夫盰攝血者也 是厥陰盰脈弦出寸囗 上魚際 則陰盛可知 故知褚氏之言 信有謂矣 此專主肝經而言 以相火寄於肝也 男女 之慾皆從此出 觀天地之氣始于春 則知字 欲之義必由於肝也 鳥獸孳尾亦然 故治此 者當以柴胡湯為法 第七節 論調經當抑氣 濟生方論曰 內經云 百病皆生於氣 經有 所謂七氣 有所謂九氣 喜怒憂思悲恐驚者 七氣也 七情之外 益之以寒熱二證 而為 九氣也 其抑氣治法須隨證採後方治之 故此不備列 氣之為病 男子婦人皆有之 惟婦人血氣為患尤甚 蓋人身血隨氣行 氣 一壅滯 則血與氣併 或月事不調 心腹作 痛 或月事將行 預先作痛 或月事己行 淋漓不斷 心腹作痛

8、 或遵腰脅 或引背膂 上下攻刺 吐逆不食 甚則手足搐搦 狀類 驚癇 或作寒熱 或為癥瘕 肌肉消瘦 非 特不能受孕 久而不治 轉而為瘵疾者多 矣 第八節 論調經先去病 李氏曰 月水循環 纖 不作而有子 若兼 潮熱腹痛 重則加之咳嗽 汗嘔 或潟 有 潮汗 則血愈消耗 有咳嘔則氣往上行 瀉 則津偏於後 痛則積結於中 是以必先去病 而後可以滋血調經 就中潮熱疼痛 尤為婦 女常病 蓋血滯積入骨髓 便為骨蒸 血 滯積瘀於中 與日生新血相搏 則為疼痛 血枯不能滋養百骸 則蒸熱於外 血枯胞絡 火盛 或挾痰氣食積 寒冷外邪 則為疼痛 第九節 論調經大法 方氏曰 婦人經病 有月侯不調者 有月候 不通者 然不調不通

9、之中 有兼疼痛者 有 兼發熱者 此分而為四也 析理無餘 論 症極確醫能悉此 何患不良 以類字推之 則所該者廣 幸毋執也 而為先為佐 尤所 當知 然四者若細推之 不調之中 有 前者 有退後者 則 前為熱 退後為虛也 不通之中 有血滯者 有血枯者 則血滯宜 破 血枯宜補也 疼痛之中 有常時作痛者 有經前經後作痛者 則常時與經前為血積 經後為血虛也 發熱之中 有常時發熱者 有經行發熱者 則常時為血虛有積 經行為 血虛有熱也 此又分而為八焉 大抵婦人經 病 內因憂思忿怒 外因飲冷形寒 蓋人之 氣血周流 忽因憂思忿怒所觸 則鬱結不 行 人之經前產後 忽遇飲冷形寒 則惡露 不盡 此經候不調 不通 作痛 發

10、熱之 所由也 大抵氣行血行 氣止血止 故治血 病以行氣為先 香附之類是也 熱則流通 寒則凝結 故治血病以熟藥為佐 肉桂之類 是也 第十節 論經水異色 丹溪曰 經水者陰血也 陰必從陽 故其色 紅 稟火色也 血為氣之配 氣熱則熱 氣 寒則寒 氣升則升 氣降則降 氣凝則凝 氣滯則滯 氣清則清 氣濁則濁 上應於月 其行有常 名之曰 經 為氣之配 因氣而 行 成塊者 氣之凝也 將行而痡者 氣之 滯也 來後作痛者 氣血俱虛也因氣而行 成塊者 氣之凝也 將行而痛者 氣之滯 也 來後作痛者 氣血俱虛也 色淡者 亦 虛也 而有水混之也 錯經妄行者 氣之亂 也 紫者氣之熱也 黑者熱之甚也 今 人但見其紫者 黑者

11、作痛者 成塊者 率 指為風冷 而行溫熱之劑 則禍不旋踵矣 良由病源論月水諸病 皆曰 風冷乘之 宜 其相習而成俗也 或曰 黑者 北方水色也 紫淡於黑 非冷而何 予曰 經云 亢 則害 承乃制 熱甚者必兼水化 所以熱 則紫 甚則黑也 況婦人性執而見鄙 嗜欲 加倍 臟腑厥陽之火 無日不起 非熱而何 若曰 風冷 必須外得 設或有之 蓋千百 而一二也 準繩云 冷症外邪初感 人經必痛或不痛者 久則鬱而變熱矣 且寒則凝 既行而紫黑 故非寒也 二公之說甚明 葉氏曰 血黑屬熱 丹溪之論善矣 然風寒 外乘者 十中常見一二 何以辨之 蓋寒主 引澀 小腹內必時常冷痛 經行之際 或手 足厥冷 唇青面白 尺脈或遲或微或虛

12、或 雖大而必無力 熱則尺脈或洪或數或實 或 雖小而必有力 於此審之 可以得其情矣 脈症相參尤為的確 李氏曰 心主血 故以色紅為正 雖不對期 而色正者易調 其色紫者風也 黑者熱甚 也 淡曰 者虛也 或挾痰停水以混之也 如煙塵水 如屋漏水 如豆汁 或帶黃混濁 模糊者 濕痰也 成塊作片 血不變者 氣 滯也 或風冷乘之也 色變紫黑者 血熱 也 大概紫者 四物湯加防風白芷荊芥 黑 者 四物湯加芩連香附 淡白者 芎歸湯加 參耆白芍藥香附 有痰者 二陳湯加芎歸 如煙塵者 二陳湯加秦艽防風蒼朮 如豆汁 者 四物湯加芩連 成塊者 四物湯加香附 玄胡索枳殼陳皮 隨症選用 第十一節 論經候愆期 王子亭曰 經者常候也

13、 謂候其一身之陰陽 愆伏 知其安危 故每月一至 太過不及 皆為不調 陽太過 則先期而至 陰不及 則後時而來 其有乍多乍少 斷絕不行 崩 漏不止 皆由陰陽衰盛所致 丹溪云 經水不及期而來者 血熱也 四物 湯加芩連香附 肥人不及日數而多者 痰多 血虛有熱 南星白朮蒼朮黃連香附川芎作 丸 丹溪翁只主一熱字 而熱症內又用蒼 朮南星等 誰其信之 立齋又分肝脾血分勞 役五種 尤為詳明 薛氏曰 先期而至 有因脾經血燥者 宜加 味逍遙散 有因脾經鬱滯者 宜歸脾湯 有 因肝經怒火者 宜小柴胡湯加生地黃 有因 血分有熱者 宜四物湯加柴胡牡丹皮山梔 子 有因勞役火動者 宜補中益氣湯 愚 謂脾虛氣鬱宜歸脾湯 脾實氣鬱

14、宜越鞠丸之 類為當 丹溪云 經水過期血少也 用川芎當歸人參 白朮 兼痰藥治之 過期色淡者 痰多也 二陳湯加芎歸 過期紫黑有塊 血熱也 必 作痛 四物湯加香附黃連 薛氏曰 過期而至 有因脾經血虛者 宜人 參養榮湯 有因盰經血少者 宜六味地黃 丸 有因氣虛血弱者 宜八珍湯 血生於脾 故色淡者宜補脾胃 此參朮所 必用也 而丹溪以芎歸為配 不用地黃芍藥 者豈無深意焉 如立齋養榮八珍等湯俱本于 此 其用六味丸者 又為補母之法 宜詳 之 第十二節 論月水多少 準繩云 婦人病多是月經 乍多乍少 或前 或後 將發疼痛 醫者不審 一例呼為經病 不知陽勝陰 陰勝陽 所以服藥無效 蓋陰 氣乘陽 則包藏寒 氣血不運行

15、 經所謂 天 寒地凍 水凝成冰 故令乍少而在月後 若陽氣乘陰 則血流散溢 經所謂 天暑地 熱 經水沸溢 故令乍多而在月前 當和 血氣平陰陽 期為福也 陽勝陰 月候多者 當歸飲 陰勝陽 月候少者 七沸湯 又 云 經水過多 為虛熱 為氣虛不能攝血 經水澀少 為虛為澀 虛則補之 澀則濡 之 脈經曰 有一婦人來診 言經水少 不如前 者何也 師曰 曾更下利 若汗出小便利者 可 何以故 師曰 亡其津液 故令經水少 設經下反多於前者 當所苦困 當言恐大便 難 身無復汗也 津液者水穀之陰氣也 亡之則血失所養矣 故不如前焉 第十三節 論月水不利 良方云 婦人月水不利者 由勞傷氣血 體 虛而風冷客於胞內 傷於衝任

16、之脈故也 若 寸脈弦 關脈沉 是盰病也 兼主腹痛 孔竅 生瘡 尺脈滑 血氣實 經絡不利 或尺脈 絕 不至 兼主小腹引腰痛 氣攻胸膈也 弦與沉主氣病 滑為實 絕為虛 薛氏曰 前證屬盰膽二經 蓋盰膽相為表裏 多因恚怒所傷 若本經風熱 用補肝散 方見脅痛門 血虛 用四物加酸棗仁 若腎 水不足 用六味丸 若患諸瘡瘍 治見後 第十四節 論月水不斷 準繩云 婦人月水不斷 淋瀝無時 或因勞 損氣血而傷衝任 或因經行而合陰陽 皆令 氣虛不能攝血 若時止時行 腹痛 脈沉細 此寒熱邪氣客於胞中 非因虛弱也 薛氏曰 前證若 鬱結傷脾 用歸脾湯 恚怒傷肝 用逍遙散 肝火妄動 用加味四物湯 脾 氣虛弱 用六君子湯 元氣

17、下陷 用補中益 氣湯 熱傷元氣 前湯加五味麥門冬炒黑黃 檗 第十五節 論過期不止 產寶云 男子生於寅 寅屬木 陽中有陰 故男子得八數 女子生於申 申屬金 陰中 有陽 故女子得七數 男以氣為主 八八則 卦數日盡 女以血為主 七七則卦數己終 終則經水絕 衝任脈虛表 天癸絕 地道不 通 而無子矣 或勞傷過度 喜怒不時 經 脈衰微之際 又為邪氣攻衝 所以當止不止 而崩下也 許學士云 婦人經脈過期不止 腰腹疼痛 或七七數盡而月經下者 宜用當歸散治之 不斷不止有何分別臨症宜細心體認 第十六節 論經病疼痛 產寶云 經水者 行血氣通陰陽 以榮於身 者也 氣血盛陰陽和 則形體通 或外虧 衛氣之充養 內乏榮血之灌

18、溉 血氣不足 經候欲行 身體先痛也 此論身痛 據 此宜用十全大補八珍湯 人參養榮湯之 類 良方云 婦人經來腹痛 由風冷客於胞絡衝 任 或傷於太陽少陰經 用溫經湯 桂枝桃 仁湯 若憂思氣鬱而血滯 用桂枝桃仁湯 地黃通經丸 若血結而成塊 用萬病丸 丹溪云 經水將來作痛者 血實也 一云 氣滯 四物湯加桃仁香附黃連 何以用黃 連須識其故 臨行時腰疼腹痛 乃是鬱滯 有瘀血 四物湯加紅花桃仁莪朮玄胡索木 香 有熱加黃芩柴胡 有加香附青皮桃 仁鳥藥丹皮小茴五靈服者 經行後作痛 者 血氣俱虛也 以八珍湯加減服 戴氏曰 經事來而腹痛者 經事不來而腹亦 痛者 皆血之不調故也 欲調其血 先調其 氣 四物湯加吳茱萸半

19、錢香附子一錢 和氣 飲加吳茱萸半錢亦可 痛甚者 玄胡索湯 然又恐感外邪 傷飲食致痛 痛不因血 尤 宜詳審 和氣飲卻能兼治 因冷而積 因樍 而痛 宜大溫經湯 冷甚者 去麥門冬不 用 格致工夫更進一層 驗案 汪石山治一婦人 瘦小 年二十餘 經水紫 色 或前或後 臨行腹痛 惡寒喜熱 或時 感寒 腹亦作痛 脈皆細濡近滑 兩尺重按 略洪而滑 此血熱也 或謂惡寒如此 何謂 為熱 曰 熱極似寒也 遂用酒煮黃連四兩 香附歸身尾各二兩 五靈脂一兩為末 粥丸 空腹吞之而愈 此全以脈為主不然亦非此 藥可愈 一婦年二十一歲 六月經行 腹痛如刮 難 忍求死 脈得細軟而駃 尺則沉弱而近駃 汪曰 細軟屬濕 數則為熱 尺沉屬

20、鬱滯 也 以酒煮黃連半斤 炒香附六兩 五靈脂 半炒半生三兩 歸身尾二兩為末 粥丸 空 心湯下三四錢 服至五六料 越九牛得一子 後屢服屢效 中病則止不盡劑 豈可久服 經曰 毋便過之傷其正也 歷十五年後 前藥罔效 汪復診之 脈皆洪滑無力 幸其 尚有精神 汪曰 此非舊日比矣 舊乃鬱熱 今則虛寒 黃連久服之故 東垣曰 始為熱中 格為寒中是也 經曰 脈至而從 按之不鼓 乃陰盛格 陽 當作寒治 且始病時而形歛小 今則 形肥大矣 書曰 瘦人血熱 肥人血虛 豈可同一 治也 所可慮者 汗大泄 而脈不為汗衰 血大崩 而脈不為血減耳 二旬俱欠妥 惟傷寒有邪 故不為汗衰者 不治 此惟血脫腸無所附 故脈無力 不當 言不

21、為血滅 其痛日重夜輕 知由陽虛不 能健運 故亦凝滯而作痛 以證參脈 宜用 助陽 若得脈減痛輕 力為佳兆 遂投參 苠 歸朮大劑 加桂附一帖 來早再診 脈皆稍 寧 服至二三十帖 病且愈 蓋病有始終寒 熱之異 藥有前後用舍不同 形有肥瘦壯少 不等 豈可以一方而通治哉 亦是寒涼太 過 所謂以藥醫藥也 故可服此溫補之劑 三十帖愈 第十七節 論經病發熱 附客熱 李氏曰 潮熱有時 為內傷為虛 無時 為外感為實 虛者 大溫經湯 熱 者 四物湯加柴胡黃芩 經閟者 滋血湯 骨蒸者 大胡連丸 大烏雞丸 五心潮者 四 物湯加黃連胡黃連 無汗者 茯苓補心湯 有汗者 逍遙散 消遙散為退熱聖藥須善 加減 經前潮者 血虛有滯

22、 逍遙散加牡 丹皮桃仁玄胡索 經後潮者 血虛有熱 逍 遙散去柴胡換地骨皮加生地黃 此藥加減 為退熱聖藥 尋常潮熱者 腎氣丸大造丸 或四物湯料加便炒黃芩一兩 四製香附一斤 蜜丸服 三方更妙 驗案 吳茭山治一婦 經血過多 五心煩熱 日晡 潮熱 諸樂無效 以四物加胡黃連三服 而 愈 以病未深故役速效耳 薛新甫治 一婦人經候過期 發熱倦怠 或用四物黃連 之類 反兩月一度 且少而成 塊 又用峻 藥通之 兩目如帛所蔽 薛曰 脾為諸陰 之首 目為血脈之宗 此脾傷 五贓皆為失 所 不能歸於目矣 遂用補中益氣 濟生歸脾 二湯 專主脾胃 年餘尋愈 此在倦怠及 反兩月一度上體認來 大全云 客熱者因體虛 而將溫過度

23、外熱 加之 非臟腑自生 故云 客熱 其狀上焦 胸膈之間虛熱 囗燥心煩 手足壯熱者是 也 薛氏曰 前證若 客邪所侵 補中益氣加川 芎防風 客邪而補中益氣 須細心體認 證脈相參 必真虛者方可 不然恐懼實實之 害 肝虛血少 六味地黃丸 胃火飲冷 錢氏潟黃散 胃虛飲湯 七味白朮散 潮熱時 熱 八珍湯 晡熱內熱 逍遙散 發熱體 倦 補中益氣湯 恚怒發熱 小柴胡湯 寅 卯酉戌時熱 升陽益陰湯 第十八節 論往來寒熱 經水適來適斷 或有往來寒熱者 先服小柴 胡 以去其寒熱 後以四物湯和之 薛新甫 治一婦人 耳內或耳後項側作痛 寒熱口苦 月經不調 此肝火氣滯而血凝用小柴胡加山 梔川芎丹皮治之 諸病悉退 有熱入血

24、室 之象 諸症皆見在少陽經 故用此湯 此經 多氣少血 何為不用當歸赤芍生地 大全云 師尼寡婦與室女出嫁愆期者 多因 慾心萌而不遂 懨懨成病 乍寒乍熱 久則 為勞 又有經閉 自淫痰逆 頭風膈氣 痞 悶面黚瘦瘠等證 皆寡婦之病也 此倉公 治欲男子不得之法也 薛氏曰 前證若 肝脈弦出魚際 用小柴胡 加生地黃送下生地黃丸 久而血虛 佐以四 物湯 若兼怒動肝火而寒熱者 佐以加味逍 遙散 此婦遍身慾火 降火涼血亦是正法 大約寒涼迥度 又須治本也 驗案 一婦人困夫經商久不歸 發寒熱 月經旬日 方止 服降火涼血藥 反潮熱內熱 自汁盜 汗 月經頻數 余曰 熱汗 氣血虛也 經 頻 肝脾虛也 用歸脾湯 六味丸而愈

25、第十九節 論熱入血室 良方云 婦人傷寒傷風發熱 經水適來 晝 則安靜 暮則譫語 有如瘧疾 此為熱入血 室 治者無犯胃氣及上二焦 宜服小柴胡 湯 若脈遲身涼 當刺期門穴 下鍼病人五 吸 停鍼良久 徐徐出鍼 凡鍼期門穴 必 瀉勿補 肥人二寸 瘦人寸半也 邪入血 分 故發在暮 且譫語屬胃經者多 恐誤犯 之 故云 然 驗案 許學士治一婦病傷寒發寒熱 遇夜則如見鬼 狀 經六七日 忽然昏塞 涎響如引鋸 牙 關緊急 瞑目不知人 病勢危困 許視之曰 得病之初 曾值月經來否 凡遇此症 須當問此 其家云 經水方來 病作而經遂止 得一 二日發寒熱 晝雖靜 夜則有鬼祟 從日昨 不省人事 許曰 此乃熱入血室證 仲景云

26、婦人中風發熱惡寒 經水適來 晝則明了 暮則譫語 如見鬼狀 發作有時 此名熱入血室 醫者不曉 以剛劑與之 遂致胸膈不利 涎潮上脘 喘急息高 昏冒 不知人 當先化其痰 後除其熱 乃急以一 呷散投之 兩時頃涎下 得睡省人事 次授 以小柴胡湯加生地黃三服而熱除 不汗而 自解矣 明知熱入血室 乃因症而先治痰 所謂急則治標 後治其本也 一婦人患熱 入血室證 醫者不識 用補血調氣藥治之 數日遂成血結胸 或勸用前藥 許公曰 小柴胡已遲 不可行也 使不能鍼或 用桃仁承氣合小柴胡亦可 無己 用期門 穴期可矣 予不能鍼 請善鍼者治之 如 言而愈 或問熱入血室 何為而成結胸也 許曰 邪氣傳入經絡 與正氣相搏 上下流

27、行 遇經水適來適斷 邪氣乘虛入於血室 血為邪所迫 上入盰經 肝受邪 則譫語而 見鬼 復入膻中 則血結於胸中矣 何以 言之 婦人平居 水養木 血養肝 方未受 孕 則下行之為月水 既孕 則中畜之以養 胎 及己產 則上壅之以為乳 皆血也 今 邪逐血併歸於肝經 聚於膻中 結於乳下 故手觸之則痛 非藥可及 故當刺期門 也 虞恒德 治一少婦 夏月行經 得傷寒似瘧 譫語狂亂 諸醫皆以傷寒內熱 投雙解散解 毒湯服之 大汗如雨 反如風狀 次以牛黃 丸金石之藥 愈投愈劇 一日延虞診視 脈 弦而大 虞思傷寒內熱狂亂 六陽俱病 豈 不囗乾舌黑 況脈不數 病體捫之 或熱或 靜其腹急痛 意必有內傷在前 傷寒在後 今傷寒得

28、汗雖已 內傷則尚存故也 因細問 之 患者曰 正行經時 因飲食後多汗 用 冷水抹身 因得此證 方知冷水外閉其汗 內阻其血 邪熱入室 經血未盡 血得邪熱 乍靜乍亂 寒熱譫語 掉眩類風 須得玉燭 散下之而愈 下後譫語已定 次以四物小柴 胡湯 調理五日 熱退身涼 患遂瘳 凡診 婦人先問經候有無 此是關竅 凡經行後 似瘧譫語 便是熱入血室 病根在腹急 痛 衍義云 一婦人溫病已十二日 診之其脈六 七至而濇 以脈六七至 明知是熱濇 則知 其為有瘀血 寸大尺小上焦有熱 此亦兼陽 明胃腑病 以頰赤口乾不了了 而用姜桂 亦人所難 須慎之 寸稍大 尺稍小 發寒 熱 頰赤囗乾不了了 耳聾 間之病 數日 經水乃行 此屬

29、少陽熱入血室也 若治不對 病 則必死 乃按其證 與小柴胡湯 服之 二日 又與小柴胡湯加官桂乾薑 一日寒熱 遂止 又云 臍下急痛 又與抵當丸微利 臍下痛痊 身漸涼 脈漸勻 尚不了了 乃 復與小柴胡湯 次日但胸中熱躁 囗鼻乾 又少與調胃承氣湯 不得利 次日心下痛 又與大陷胸湯半服 利三行 次日虛煩不寧 時妄有所見 復狂言 雖知其尚有燥屎 以 其極虛 不敢攻之 遂與竹葉湯 去其煩熱 其夜大便自通 至晚兩次 中有燥屎數枚 而狂言虛煩盡解 但咳嗽唾 此肺虛也 若 不治恐成肺痿 遂與小柴胡湯去人參大棗生 薑加乾薑五味子湯 一日咳減 二日而病悉 愈 五味乾姜以治咳嗽 以未成痿 故可 加否則誤矣 以上皆用仲景

30、方 薛立齋 治一婦人 懷抱素鬱 感冒經行譫 語 服發散之劑不應 用寒涼降火 前證益 甚 更加月經不止 肚腹作痛 嘔吐不食 痰涎自出 此脾胃虛寒 用香砂六君子 脾 胃漸健 諸證漸退 又用歸脾湯而全愈 以感冒故發散 以譫語故清涼 然云 前症 益甚 而復用香砂歸脾 人所難信 其意重 在嘔吐痰涎自出上耳 然終有疑當以脈詳 學者不可以是而造次也 慎之 第二十節 論經行泄瀉 汪石山治一婦 經行必潟三日 然後行 診 其脈皆濡弱 此脾虛也 脾屬血屬濕 經水 將動 脾血先己流注血海 然後下流為經 脾血既虧 則虛而不能運行其濕 令作參苓 白朮散 每服一錢 一日米飲調下二三次 月餘經不瀉矣 濡弱二字 足徵脾虛 此

31、脾氣虛而非脾血虛也 用藥當矣 而血虧不 運之說久妥 一婦年逾四十 形長色脆 病經不行 右脈浮軟而大 左脈虛軟而小近 駃 常時經前作泄 據脈審證明是脾虛下 陷 豈得謂亡陰而補血乎 大謬大謬 今 年四月感風咳嗽 用湯洗浴汗多 因泄一 月 六月復因洗浴 發瘧六七次 瘧雖止而 神思不爽 至八月盡 而經水過多 白帶時 下 泄溈 覺右腳疼痛 舊曾閃肭腳跟 今 則假此延痛臀腿腰脅尻骨頸項 右邊筋脈皆 掣痡 或咳嗽一聲 則腰眼痛如腰札 日輕 夜重 叫號不己 幸病稍止 飲食如常 今 詳月水過多 白帶下時 日輕夜重泄瀉無時 亦屬下多亡陰 宜作血虛論治 服四物止痛 之劑益甚 九月汪復診視 始悟此病 乃合 仲景所謂陽

32、生則陰長之法矣 夫經水多 白 帶下 常泄瀉 皆由陰虛陷下而然 命曰 陽脫是也 日輕夜重 蓋日陽旺 而得健運 之職 故血赤無凝滯之患 而日故輕 夜則 陰旺 而陽不得其任 矢其健運之常 血亦 隨滯 故夜重 遂以參朮助陽之藥 煎服五 七帖痛減 此亦病證之變 治法殊常 故記 之 據愚意 當用補中益氣 加續斷杜仲 茯苓 第二十一節 脈法 脈經曰 尺脈滑 血氣實 婦人經脈不利 少陰脈弱而微 微則少血 寸口脈浮而弱 浮則為虛 弱則無血 脈來至狀如琴弦 苦 少腹痛 主月水不利 孔竅生瘡 肝脈沉 主月水不利 腰腹 尺脈來而斷續者 月 水不利 當患小腹引腰痛 氣滯 上攻胸臆 也 經不通 繞臍寒疝痛 其脈沉緊 此由

33、 寒氣客於血室 血凝不行 結積 血為氣所 衝 新血與故血相搏故痛 滑為氣血有餘 故曰 實 微弱為血不足浮弱亦然 弦也 沉也斷續也 皆主痛而不利 而孔竅生瘡 上攻胸臆當別之 沉緊為寒在血分 第二十二節 調經門彙方 調經通用諸方 四物湯 治婦人衝任虛損 月水不調 經 病或前或後 或多或少 或臍腹脅痛 或腰足中痛 或崩中漏下 及胎前產後諸 證 常服益榮衛滋氣血 若有他病 隨證加減 右剉各等分 每服四錢 水煎服 春倍川 芎 夏倍芍樂 秋倍地黃 冬倍當歸 此倍加法 便是四時妙理 倍當歸以迎 春氣 倍川芎以迎夏氣 倍芍藥以迎秋 倍地黃以迎冬 用當歸以生一陽 用芍藥 以生一陰 皆升降之妙也 識之識之 若春則

34、防風四物 加防風倍川芎 若夏則黃芩四物 加黃芩倍芍藥 若秋則門冬四物 加天門冬倍地黃 若冬則桂枝四物 加桂枝倍當歸 若血虛而腹痛 微汗而惡風 四物加茂桂 謂之腹痛六合 若風眩暈 加秦艽羌活 謂之風六合 若氣虛弱 起則無力 尪然而倒 加厚朴 陳皮 謂之氣六合 氣不足而用泄氣之藥加乎 當以參耆易 之 若發熱而煩 不能睡臥者 加黃連梔子 謂之熱六合 若虛寒脈微自汗 氣難布息 清便自調 加乾薑附子 謂之寒六合 若中濕身沉重無力 身涼微汗 加白朮茯 苓 謂之濕六合 若婦人筋骨肢節疼 及頭痛脈弦 憎寒如 瘧 宜治風六合 四物湯加羌活防風 若血氣上衝 心腹脅下滿悶 宜治氣六合 四物加木香檳榔 若臍下虛冷腹痛

35、 及腰脊間悶痛 宜玄胡 六合 四物加玄胡索苦楝 若氣衝經脈 月事頻併 臍下多痛 宜倍 芍藥加黃 若經事欲行 臍腹絞痛 臨經痛者 血澀 也 加玄胡苦楝 碎炒焦 木香檳榔 若婦人血虛 心腹 痛不可忍者 去地黃 加乾薑 名四神湯 補下元加乾薑甘草 氣築 小腹痛 加玄胡索 若腹中刺痛 惡物不下 倍加當歸芍藥 若腹痛作聲經脈不快 加熟地黃一倍 添 桂心半倍 經行腹痛 腰背痛 加蕓薹牛膝紅花吳茱 萸菴閶甘草銀器燈心熱服 若經水澀少 加葵花煎 又加紅花血見 愁 若經水少而色和者 倍加熟地黃當歸 若經水暴下 加黃芩 若腹痛 加黃連 如夏月不去黃芩 若經水如黑豆汁者 如黃芩黃連 經水過多 別無餘證 宜黃芩六合湯

36、 四 物湯黃芩白朮等分 經血淋漓不斷 加乾瑞蓮房炒入藥 陰陽交合經脈行 加赤石脂黃 肉桂百草霜藕節敗棕灰肉豆蔻當歸木香 龍骨白茯苓白朮地榆 交合經行治法 若經水適來適斷 或有寒熱往來者 先服 小柴胡湯 以去其寒熱 後以四物湯和之 如寒熱不退 勿服四物 是謂變證 表邪 猶在 不能效也 依前論中變證 隨證用樂調治 須識表證更有次序可 法 若血崩者 加生地黃蒲黃 補血住崩 加百草霜棕灰首 灰蒲黃炒過 龍骨白薑 血成片 加地黃藕節 血黑片 加人參白 朮 若血臟虛冷 崩中去血過多 加阿膠艾 以虛冷而崩中 故加艾 今人不問冷熱 而皆用膠艾 殊可笑也 月水不調血崩 或多少 或前後 嘔逆心 膨 加陳艾黃 若赤

37、白帶下 宜香桂六合 四物湯加桂枝 香附各減半 四物湯為細末 蜜煉丸梧子大 空心米飲 湯下 三四十丸 治高年婦人白帶良驗 如白淫濁 加龍骨地黃當歸 如漏下五色 研麝香好酒下 如鮮紅 溫酒鹽湯下 如帶下 加肉桂蒲黃百草霜甘草黑豆白朮 玄胡索白薑龍骨 空心鹽酒下 如白帶 加白龍骨酒下 此皆古法宜體認的確方可遵 若婦人血積者 加廣茂京三稜桂乾漆 炒煙盡各等分 若經血凝滯 腹內血氣忤疼 加廣茂官桂 等分 王右夫云 熟地黃滯血 安能止痛 不若 以五靈脂代之 血滯不通 加桃仁紅花 經閟 加枳殼大黃荊芥黃芩青皮滑石木通 瞿麥海金沙山梔子車前子 以經閉而用利水之藥何也 豈非以下焦 氣滯而道之耶 血寒 加甘草烏梅

38、柴胡桃柳枝 月水久閉 加肉桂甘草黃 薑黃棗子木通 紅花 月水不通 加野苧根牛膝紅花蘇木舊酒水 同煎 血氣不調 加吳茱萸等分 甘草減半 諸虛不足 加香附子 野苧乃涼藥 以甘能和氣生液養血也 惟氣不足者宜 之 如要調氣 宜倍香附最妙 四物湯加甘草半兩 為細末煉蜜丸 每兩 作八丸 酒醋共半盞煎湯 同化調下 名當歸煎 去敗血生好血 如人行五里 再進一服 無時 若虛熱病 四物湯與參蘇飲相合 名補心 湯主之 添柴胡名五神湯 大能補虛退虛 熱 潮熱加黃芩地骨皮柴胡 一方加柴胡乾 葛黃 人參 虛熱口乾 加麥門冬黃芩 虛渴 加人參乾葛烏梅括蔞根 虛而多汗 加 牡蠣麻黃根 虛寒潮熱 加柴胡地骨皮白朮茯苓甘草秦 艽

39、知母黃芩麥身貝母人參鳥栴棗子 若四肢腫痛 不能舉動 宜以蒼朮各半湯 主之 與蒼朮對配 意見自超然 必有澀者宜 之 若大使燥結 四物湯與調胃承氣湯各半 名玉燭散主之 若流溼潤燥 宜四物理中各半湯 若氣血俱虛 四物與四君子湯各半 名八 珍湯主之 加縮砂仁保胎氣 令人有子 有熱加黃芩 若因熱生風者 加川芎柴胡防風 若謂熱生風 當清熱茲不清熱 而散鬱 熱 當以意逆之 乃治痺疼妙藥 血氣勞 加荊芥柴胡 非治勞乃行肝膽 之氣血結滯生熱也 與用青蒿同 血風兩脅築痛 或盤腸成塊 加大黃蓽撥 乳香 血弱生風 四肢痺疼 行步艱難 加人參乳香沒藥麝香甘草五靈脂羌活防 風荊芥地龍南星附子澤蘭為末 蜜丸 木瓜盬湯下 乃

40、治痺疼妙藥 下三節俱治血風 而變證不同用藥亦異 自當心悟 血風膨脹 加甘草木香枳殼馬兜鈴葶藶紫 蘇藿香地黃 空心服 臟腑秘 加大黃桃仁 滑泄 加官桂附子 嘔加白朮人參 一方有生薑 嘔吐不止 加藿香 白朮減半 人參再減 半 嘔逆 飲食不入 加白朮丁香甘草人參縮 砂益智仁胡椒 以嘔吐嘔逆而所加藥固是矣 然與四物 同用然乎否乎 若咳嗽 加桑白皮半夏人參生薑北五味子 甘草 古人治嗽多用人參五味 然審察虛實不 可據信也 若發寒熱 加乾生薑牡丹皮柴胡 若寒熱往來 加炮乾薑牡丹皮各二分半 若平常些少虛眩 肢體瘦倦 月信不通 只用生薑薄荷 此是婦人常服之樂 蓋味寡而性緩 效遲而功深 逍遙散以薄荷為引即此意 若

41、大渴 加知母石膏 若水停心下 微吐逆者 加豬苓茯苓防 己 若心腹脹滿 加枳殼青皮 虛汗加麻黃根 汗多加浮麥 腸風下血 加槐角槐花枳殼荊芥黃芩大腹 皮紅內消地榆石楠葉白雞冠花為散 煎一半為末 空心鹽湯舊酒調下 鼻衄吐血 加竹青蒲黃藕節半夏丁香訶子 桂花紅棗飛羅麵白茅根蚌粉 桂花桂心也 桂與丁半以治吐衄 今人 難之 古法多用 亦須識之 以備參考 若頭昏項強 加人參黃芩 若虛寒似傷寒者 加人參柴胡防風 若虛煩不得睡 加竹葉人參 若諸痛有濕者 四物與白朮相半 加大麻 茯苓穿山甲用酒煎服 前以四肢腫痛用蒼朮 此以諸痛有濕用 白朮相半 宜思之 治老人風秘 加青皮等分 老人風祕加 青皮人所未知產後亦有用 治

42、瘡疾 加荊芥 酒煎常服 奶癰 加連翹茨菰子紅內消白芷菰片荊芥 牛膝山蜈蚣乳香沒藥漏蘆生地黃 赤眼頭風疾 加薄荷清茶 赤眼生風 加防風黃芩 風瘡赤腫 加荊芥牛蒡子何首烏甘草防風 羌活地黃鹽酒 腳腫 加大腹皮赤小豆茯苓皮生薑皮 傷寒有六經症故不離仲景法 若婦人傷寒汗下後 飲食減少 血虛者 加黃 白朮茯苓甘草 宜八物湯 若妊娠傷寒中風 表虛自汗 頭痛項強 身熱惡寒 脈浮而弱 太陽經病 宜表虛六合湯 四物湯四兩 桂枝地骨皮 各七錢 以自汗合洼枝湯也 若妊娠傷寒 頭痛身熱無汗 脈浮緊 太 陽經病 宜表實六合 四物湯四兩 麻黃細辛各半兩 以無汗合麻黃 加細 辛合少陰裏也 若妊娠傷寒 中風濕之氣 肢節煩疼

43、脈 浮而熱 頭痛 此太陽標病也 宜風濕六合湯 四物湯四兩 防風蒼朮各 七錢 若妊娠傷寒下後 過經不愈 溫毒發斑如 錦紋 宜升麻六合 四物湯四兩 柴胡黃芩各七錢 合升麻湯 若妊娠傷寒 胸脅滿痛脈弦 少陽頭昏項 強 宜柴胡六合 四物湯四兩 柴胡黃芩各七錢 合小柴胡 若妊娠傷寒 大便硬小便赤 氣滿而脈沉 數 陽明太陽本病也 急下之 宜大黃六合四物湯四兩 大黃半兩桃仁十 箇去皮尖麩炒 合桃仁承氣 若妊娠傷寒 汗下後 咳嗽不止 宜人參 六合 四物湯四兩 人參五味子各半兩 以咳嗽而用人參五味 人皆難之 此重 在汗下後三字 若妊娠傷寒 汗下後 虛痞脹滿者 陽明 本虛也 宜厚朴六合 亦治咳嗽喘滿 四物湯四兩

44、厚朴枳實麩炒各半兩 若妊娠傷寒 汗下後 不得眠者 宜梔子 六合 四物湯四兩 梔子黃芩各半兩 合白虎湯 若妊娠傷寒 身熱大渴 蒸蒸而煩 脈長 而大者 宜石膏六合 四物湯四兩 石膏知母各半兩 合四苓 若妊娠傷寒 小便不利 太陽本病 宜茯 苓六合 四物湯四兩 茯苓澤瀉各半兩 非仲景法 若妊娠傷寒 太陽本病 小便赤如血狀者 宜琥珀六合 四物湯四兩 琥珀茯苓各半兩 仲景無此法 若妊娠傷寒 汗下後 血漏不止 胎氣損 者 宜膠艾六合 四物湯四兩 阿膠艾葉各半兩 一方加甘草同上 一 方加乾薑乾草黃耆 此仲景法 若妊娠傷寒 四肢拘急 身涼微汗 腹中 痛 脈沉而遲 少陰病也 宜附子六合 四物湯四兩附子桂各半兩 所

45、謂有故無 殞也 若妊娠傷寒 畜血證 不宜墮胎藥下之 宜四物大黃湯 四物湯四兩 生地黃大黃酒浸各半兩 四物與麻黃桂枝白虎柴胡理中四逆茱萸 承氣涼膈等 皆可作各半湯 不能殫述 此易老用藥大略也 安胎及漏下血 加阿膠大艾甘草蒲黃炒 過 若胎動不安 下血不止 每服加艾葉五七 片 更加蔥白阿膠末 黃 苠減四味之半 當歸只用小半 如疾勢甚者 以四味各半 兩細剉 以水四盞 熟艾六塊 如雞子大 阿膠五七片 煎至二盞半 去滓 分作四 服 一口令盡 一方加粉草乾薑黃苠 日二三服 至二臘 以一七為一臘 以 胎漏而加乾姜何也 加阿膠艾葉水煎服 名六物湯 胎前產後 每日可一二服 亦治血痢不止 腹痛難忍 一方加黃 苠柏葉

46、阿膠甘草續 斷 治平常經血淋漓不斷 或多或少 或赤或白 非時漏下 多服有效 受胎小 腸氣痛 加木香懷香 婦人小腸氣者少 而胎前尤為罕見 宜 識之備驗 胎前嗽 加枳殼甘草款冬馬兜鈴半夏木通 葶藶人參桔梗麥門冬 胎氣衝肝 腰腳痺 行步艱難 加枳殼木 通連翹荊芥地黃羌獨山梔甘草燈心 空心服妊娠心煩 加竹茹一塊 衝肝一症 尤所未聞 而諸藥皆涼血去 風熱 亦瀉肝氣也 如有敗血 則用當歸近上節 易白芍樂以 赤 熟地黃以生 妊娠作惡生寒 面青 不思飲食 憔悴 加陳皮枳殼白朮茯苓甘草 作惡生寒面青 皆脾胃不足尤宜溫之 以摜孕為虛宜大補 以下血為熱 宜黃苓 須斟酌也 損孕下血不止 頭痛寒熱耳鳴 氣血勞傷 所致

47、加黃芩荊芥生地黃赤芍藥生姜 臨產小腹緊痛 加紅花滑石甘草燈心葵 子 產後惡露腹痛不止 加桃仁蘇木牛膝 產後腹痛 血塊攻腸 加大艾沒樂好酒 血塊攻痛失笑散妙 若因產後 欲推陳致新 補血海 治諸疾 加生姜煎 若產後被驚氣滯 種種積滯敗血 一月內 惡物微少 敗血作病 或脹或疼 胸膈痞悶或發寒熱 四肢疼痛 加玄胡沒 藥香白芷 與四物等分為細末 淡醋湯或用童便酒調下 不知古法 而 欲治今病 真如者夜行矣 嗟嗟 如血風於產後乘虛發作 或產後傷風 頭 疼發熱 百骨節痛 每四物湯五兩 加荊芥穗天麻香附子石膏藿香各二錢五 分 每服三錢 水一盞 煎至七分服 妙在荊芥 石膏之加非陽明熱痛不 可 產後傷風頭痛 加石膏

48、等分 甘草減半 石膏不可輕用 若產後虛勞日久 而脈浮疾者 宜柴胡四 物湯 乃本方與小柴胡湯合用也 是大法也宜熟之 若產後諸症 各隨六經 以四物與仲景藥 各半 服之甚效 產後虛憊 發熱煩悶 加生地黃 產後腹脹 加枳殼肉桂 產後寒熱往來 加柴胡麥門冬 產後散血築心 加地骨皮芍菜 產後潮熱 加白朮北柴胡甘草牡丹皮地骨 皮 如有風熱可加 無則不可 產後病眼 加北細辛羌活荊芥菊花甘草木 賊石決明草決明 產後浮腫 氣急腹大 喉中水雞聲 加牡丹皮荊芥白朮桑白皮赤小豆大腹皮 杏仁半夏馬兜鈴生薑蔥白薄荷 產後失音不語 加訶子人參沙蜜百藥煎 失音須審虛實恐太濇也 產後悶亂 加茯神遠志 悶亂須問瘀血有無 以痢風而用

49、龍骨何 也 諸熱藥亦未善 胎前產後痢後風 加乳香龍骨茱萸木香肉 桂蒼朮牡丹皮白薇人參甘草澤蘭大椒懷香 煉蜜為丸 木瓜酒下 簡易當歸散 治經脈不勻 或三四月不行 或一月再至 或腰腿疼痛 不依時而行 此方不用地黃 而補肝脾清金制水 又 是四物湯之一變局 以此推之應變無窮 矣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炒 黃芩 炒各一兩 白朮 山茱萸肉 各一兩半 右為細末 空心溫酒調下二錢 日三服 或剉 每服七錢 加生薑水煎服 如冷去黃芩加肉桂 一方有熟地黃 增損四物湯 治月事不調 心腹疼痛 補 血溫經駐顏 又一變也 白朮雖溫而丹皮地骨卻清肌 骨之熱 故溫字恐誤 當歸 川芎 芍樂 炒 熟地黃 白朮 牡 丹皮 各一錢半 地

50、骨皮 一錢 右咬咀 作一服 用水二鍾 煎至一鍾 食前服 大溫經湯 治衝任虛損 月候不調 或來 多不已 或過期不行 或崩中去血過多 或損 娠瘀血停留 小腹急痛 五心煩熱 並皆治之 既曰 溫經 何為又治諸熱證也 請細詳 之 不如無害 蓋有為矣 當歸 去蘆 川芎 人參 阿膠 碎炒 肉 桂 去粗皮 白芍藥 炒 吳茱萸 湯泡 牡丹皮 甘草 炙各一錢 麥門冬 去心二 錢 半夏 生薑湯泡七刺二錢半 右剉 作一服 加生薑五片水煎 食前稍 熱服 嚴氏抑氣散 治婦人氣盛於血 變生諸證 頭暈胸滿 此鐵翁先生交感丹法也 氣真有餘方可 用 香附子 四兩 陳皮 二兩 茯神 去木 甘草 右為末 每服二錢 食前沸湯調下 四製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神马书局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qrcode

神马书局 © All Rights Reserved.  神马书局 ssmr.cn
Powered by Ssmr.cn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