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0页"学中医的书籍医学纲目高清扫描_电子版书.pdf

1050页"学中医的书籍医学纲目高清扫描_电子版书.pdf

中华医学访客2022-06-30 13:48:2650A+A-
PC下载地址:https://www.5shubook.com/p-32522.html

手机下载地址:https://m.5shubook.com/p-32522.html


《学中医的书籍医学纲目高清扫描_电子版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中医的书籍医学纲目高清扫描_电子版书.pdf(1050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医学纲目 中医中药论坛 http bbs zhong 医学纲目医学纲目 明 楼英 医学纲目 中医中药论坛 http bbs zhong 医学纲目 书名 医学纲目 作者 楼英 朝代 明 年份 公元 1565 年 曹序曹序 予夙有志方药 少困举子业 未遑也 岁癸丑 释褐都下 迨丁巳 承乏比部 意通都大邑 良师萃焉 听谳之暇 留心谘访或枚举一二辈 曰 是出入于公卿之门者 众皆靡然从之 往 往不暇考其术业 吁 徇名之弊 岂特仕道然哉 己未岁 先君子以肠 背养 闻病不至 是抑 不审医之过也 使不孝长抱终天之恨焉 因自顾拙于宦者与世之拙于医者 安可预人家国事耶 遂绝意进取 间取 灵 素 诸书 反复读之 古

2、奥渊邃 莫知端倪 友人邵君伟元 授予以 医学纲目 四十卷 曰 是书出于萧山楼全善先生所辑 简而知要 繁而有条 悉本于 灵 素 亦犹律之条例 比附不出于礼经也 公以礼律佐时 独不能无蹈是乎 因与伟元暨刘君 化卿分帙校 矢志弗措 有不合者 书绎夜思 若将通之 凡再逾寒暑而后就梓 讹者正 缺 者补 秩然可观 回视旧本 若草 矣 此书二百年来几晦而复明 几废而复举 宁不有定数存 乎 书大要本之阴阳以定其准 参之运气以稽其变 则胜复有微其矣 血气有虚实 以立其法 考之同异以正其讹 是故时至有早晚 则民病有征应矣 气位有正变 则胜复有微甚矣 血气 有虚实 则调治有逆从矣 气味有浓薄 则约方有轻重矣 营卫有

3、宣壅 则补泻有疾留矣 其 说一正于 灵 素 甲乙 而参之以仲景 东垣诸君子之绪论 病必有门 门必揭其纲 治 必有法 法必详其目 巨细不遗 详略通贯 参互众说 而折衷之于经 能由此者 谨道如法 万举万全 不由此者 实实虚虚 夭人长命 故览其书 如大都列肆之中 丹砂 玉札 马渤 牛溲 何所不有 而其取裁剂量 则固存乎人焉耳 先生尝曰 病之千变万化 不越阴阳五行 又曰 气失其平则为疾 医者意也 不过平其气耳 呜呼 此数言者 又为是书之纲领乎 夫 不治刑不知造律者之深意 不治病不知着书者之苦心 先生康济之心甚盛 而几于无所用者 予得而推展之 亦邵 刘二君从臾之力也 同年赵君宗正 实闻而协成之 予与宗正

4、同官比部 者也 畴昔毖刑之意 重于杀人 抑此书之行为生人计也 亦重于杀人之虑也 处心积虑 有 始终同而不异者 宜得牵连书之 以示后世焉 时嘉靖乙丑岁中秋日前进士履斋曹灼撰时嘉靖乙丑岁中秋日前进士履斋曹灼撰 自序 属性 医之为学 其道博 其义深 其书浩瀚 其要不过阴阳五行而已 盖天以阴阳五行 化 生万物 其禀于人身者 阴阳之气 以为血气表里上下之体 五行之气 以为五脏六腑之质 由是人身具足而有生焉 然阴阳错综 五行迭运 不能无浓薄多少之殊 故禀阴阳五行之 气浓者 血气脏腑壮而无病 薄者 血气脏腑怯而有病 阳多者 火多 性急而形瘦 阴多 者 湿多 性缓而形肥 阳少者 气虚 表虚 上虚 而易于外感

5、阴少者 血虚 里虚 下虚 而易于内伤 况乎人以易感 易伤之躯 徇情纵欲 不适寒温 由是正损邪客 而阴 阳脏腑愈虚愈实 或寒或热 而百病出焉 故诊病者 必先分别血气表里上下脏腑之分野 以知受病之所在 次察所病虚实寒热之邪以治之 务在阴阳不偏倾 脏腑不胜负 补泻随宜 适其病所 使之痊安而已 然其道自轩 岐而下 仲景详外感于表里阴阳 丹溪独内伤于 血气虚实 东垣扶护中气 河间推陈致新 钱氏分明五脏 戴人熟施三法 凡历代方书甚众 皆各有所长耳 故后世用历代之方治病 或效 或不效者 由病名同 治法异 或中其长 医学纲目 中医中药论坛 http bbs zhong 或不中其长故也 姑举一病言之 设恶热病

6、热病之名同也 其治之法异 四君治血实之 热也 四物治血虚之热也 白虎治气实之热也 补中治气虚之热也 麻黄治表热也 承气治 里热也 四逆治假热也 柴胡治真热也 泻青 导赤 泻白 滋肾 泻黄治五脏热而各异也 各能洞烛脉证 而中其肯綮 则皆效 其或实用虚法 虚用实法 表用里法 里用表法 真用假法 假用真法 则死生反掌之间 尚何责其效乎 昧者不悟是理 泛用古今之方 妄 试疑似之病 每致夭横者不少矣 若是者 虚窃济生之名 实所以害人之生 乱医之真 孔 子以乡愿乱德为德之贼 斯则医之贼也 暗损阴骘 神明不佑 可不谨哉 英爰自髫年 潜 心斯道 上自 内经 下至历代圣贤书传 及诸家名方 昼读夜思 废餐忘寝者三

7、十余载 始悟千变万化之病态 皆不出乎阴阳五行 盖血气也 表里也 上下也 虚实也 寒热也 皆一阴阳也 五脏也 六腑也 十二经也 五运六气也 皆一五行也 鳞集于鱼 辐辏于 毂 医之能事毕矣 是以不揣芜陋 掇拾经传方书 一以阴阳脏腑分病析法而类聚之 分病 为门 门各定阴阳脏腑之部于其卷首而大纲着矣 析法为标 标各撮阴阳脏腑之要于其条上 而众目彰矣 病有同其门者 立枝门以附之 法有同其标者 立细标以次之 凡经有衍文 错简脱简者 一以理考而释正之 传失经旨 众论矛盾者 各以经推而辨明之 庶几诸家之 同异得失 得以曲畅旁通 精粗相因 巨细毕举 同病异法 如指诸掌 名之曰 医学纲目 藏之巾笥 以便考求 使夫

8、临病之际 自然法度有归 不致误投汤剂 而害生乱医 获 罪神明者矣 虽于轩岐心法之妙 不敢同年而语 然亦天地生物之心一助云耳 x 萧山仙居岩楼英全善撰 x 序例 属性 凡治法皆以正门为主 枝门旁考之 假如心痛门为正门 其下卒心痛 胎前心痛 产后 心痛等枝门 皆以心痛正门治法为主 其卒痛 胎前 产后则旁考以佐之也 凡门分上下者 其上皆 内经 之元法 其下皆后贤之续法 如穴法门上 穴法门下是 也 标之上下亦然 如针灸上皆 内经 元法 针灸下皆后贤续法是也 凡所类之方 皆先贤名方 今号其名 但号所编之人 且如王海藏所编之方有仲景方 有 千金 方 有 易简 方 并种种名方 今但号海藏之名 实不及仲景并

9、千金 易 简 等方也 凡所类之方 独东垣 海藏 罗谦甫 丹溪以扶护元气为主 可纯根据元方 其余诸方多 是攻邪之剂 善用之者 必详其人虚实 灼见其实者 可根据元方 若兼虚者 气虚必以四君 子相兼用之 或各半作复方用之 血虚必以四物汤兼用之 或各半作复方用之 庶不夭人长 命也 凡言运气 皆谓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 俗谓之天行时气是也 凡所载药方 在本条者宜考本条 其有病在本条而方见别条者 详载目录 以便检阅 又有方名而无方药者 另立补遗 以备参考 凡伤寒药方 六经自相为用 不必另立别条 卷之一 阴阳脏腑部 阴阳 属性 素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

10、求于本 积阳为天 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 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 阳化气 阴成形 阴阳应象论 清阳为天 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 火为阳 阳 为气 阴为味 味归形 形归气 气归精 精归化 精食气 形食味 化生精 气生形 味 伤形 气伤精 精化为气 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 阳气出上窍 同上 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 藏于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 音声能彰 五味 医学纲目 中医中药论坛 http bbs zhong 入口 藏于肠胃 味有所藏 以养五气 气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六节脏象论

11、灵 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与肺 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 其清者为荣 浊者 为卫 荣在脉中 卫在脉外 荣周不休 五十而复大会 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 荣卫生会 篇 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 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荣气 卫气篇 素 荣者 水谷之精气也 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腑 乃能入于脉也 故循脉上下 贯五脏 络六腑也 卫者 水谷之悍气也 其气 疾滑利 不能入于脉也 故循皮肤之中 分肉之间 熏于肓膜 散于胸腹 痹论 灵 五谷入于胃也 其糟粕 津液 宗气 分为三隧 故宗气积于胸中 出于喉咙 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荣气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 以荣四末 内注五脏六 腑 以应刻数焉 卫气者 出其悍气之 疾 而

12、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昼行 于阳 夜行于阴 常从足少阴之分间 行于五脏六腑 邪客篇 帝曰 荣卫之行奈何 岐伯曰 谷始入于胃 其精微者 先出于胃之两焦 以溉五脏 别出两行荣卫之道 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 积于胸中 名曰气海 出于肺 循喉咽 故呼则 出 吸则入 天地之精气 其大数常出三入一 故谷不入 半日则气衰 一日则气少矣 五 味篇 丹溪 天地属金说 邵子曰 天根据地 地附天 天地自相根据附 内经 曰 大气 举地 夫自清浊肇分 天以气运于外而摄水 地以形居于中而浮于水者也 是气也 即天之 谓也 自其无极者观之 故曰大气至清 至刚 至健 属乎金者也 非至刚不能摄其水 非 至健不能营运不息以

13、举地之重 非至清其刚健不能长久上古而不老 或曰 子以天气为属金 固 周易 乾卦取象之义 何至遂以属金言之乎 善言天者 必有证于人 善言大者 必 取譬于小 愿明以告我 曰 天生万物 人为贵 人形象天 可以取譬 肺主气 外应皮毛 内经 谓阳为外卫 非外皮毛乎 此天之象也 其包裹骨肉脏腑于其中 此地之象也 血行于皮里肉腠 昼夜周流无端 此水之象也 合三者而观 非水浮地 天摄水 地悬于中 乎 圣人作 易 取金为天气之象 厥有旨焉 刘河间 说 脉者 血气之先 斯论得之矣 人身之脉 血气之所为 而不知所以周流不 息者 正干道干干之意也 亦犹理之寓乎气 所以为血气之先 先之一字 厥有旨焉 灵 黄帝曰 愿闻卫

14、气之行 出入之合何如 伯高曰 岁有十二月 日有十二辰 子午为经 卯酉为纬 周天二十八宿 而一面七星 四七二十八宿 房昴为纬 虚张为经 是故房至毕为阳 昴至尾为阴 阳主昼 阴主夜 故卫气之行 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 昼日 行于阳二十五周 夜行于阴二十五周 周行五脏是故平旦阴尽 阳气出于目 目张则气上行 于头 循项下足太阳 循背下至小指之端 其散者 别于目锐 下手太阳 下至手小指之 间外侧 其散者 别于目锐 下足少阳 注小指次指之间 以上 以上 二字 衍文也 其下当有 其散者 三字 循手少阳之分侧 下至小指之间 别者以上 以上 二字衍 文也 至耳前 合于颔脉 注足阳明 以下行至 上 入五指之间 其散者

15、 从耳下下 手阳明 入于大指之间 入掌中 其至于足也 入足心 出内踝 下 下 当作 上 行 阴分 复合于目 故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 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 日行二舍 人 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 日行三舍 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 日行四舍 人气行 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 日行五舍 人气行于身九周 日行六舍 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 之八 日行七舍 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 在身 二字 衍文也 与十分身之六 日行十四 舍 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四 阳尽于阴 阴受气矣 其始入于阴 常从足少 阴注于肾 肾注于心 心注于肺 肺注于肝 肝注于脾 脾复注于肾为周 是故夜行一舍 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

16、十分脏之八 亦如行阳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 阴阳一日一夜 合有奇 分十分身之四 与十分藏之二 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 奇分之不尽故也 卫 气行篇 上卫气之行 昼行阳则目张而寤 夜行阴则目瞑而寐 谨按 此节言平旦阳气之出目而 下行于手足三阳也 皆一时分道并注 非有先后次第也 此经篇末言 水下一刻 人气在太 阳 水下二刻 人气在少阳 水下三刻 人气在阳明 水下四刻 人气在阴分者 则是先下 医学纲目 中医中药论坛 http bbs zhong 太阳究竟 然后下少阳 候少阳究竟 然后下阳明 候阳明究竟 方上行阴分 大与此节矛 盾 盖衍文也 素 阳气者 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 日中而阳气隆 日西而阳

17、气已虚 气门乃 闭 是故暮而收拒 无扰筋骨 无见雾露 反此三时 形乃困薄 生气通天论 灵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 行于阳二十五度 分为昼夜 故气至阳而起 至阴而止 故曰 日中而阳陇为重阳 夜半而阴陇为重阴 故太阴主内 太阳主外 各行二十五度 分为昼夜 夜半为阴陇 夜半后而为阴衰 平旦阴尽 而阳受气矣 日中为阳陇 日西而阳 衰 日入阳尽 而阴受气矣 夜半而大会 万民皆卧 命曰合阴 平旦阴尽而阳受气 如是 无已 与天地同纪 荣卫生会篇 黄帝曰 余愿闻五十荣 奈何 岐伯答曰 天周二十八宿 宿三十六分 人气行一周 人气行一周 之下当有 与十分身之八 六字 千八分 千八分 之上当有 宿 字 下 当有 人气行

18、五十周下体 八字 盖天周二十八宿 宿三十六分 人气行一周于身与十分身 之八 宿三百六十分 人气行一十八周于身 宿千八分 人气行五十周于身也 日行二十 八宿 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 周身十六丈二尺 以应二十八宿 漏水下百刻以分昼 夜 故人一呼脉再动 气行三寸 一吸脉亦再动 气行三寸 呼吸定息 气行六寸 十息气 行六尺 日行二分 日行二分 之上 当有 二十七息气行一丈六尺二寸 十二字 二百 七十息 气行十六丈二尺 气行交通于中 一周于身 下水二刻 日行二十五分 二十五 分 当作 二十分 五百四十息 气行再周于身 下水四刻 日行四十分 二千七百息 气行十周于身 下水二十刻 日行五宿二十分 一万三

19、千五百息 气行五十荣于身 水下 百刻 日行二十八宿 漏水皆尽 脉终矣 所谓交通者 并行一数也 故五十荣备 得尽天 地之寿矣 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五十荣篇 黄帝曰 荣气之道 内谷为宝 谷入于胃 乃传之肺 流溢于中 布散于外 精专者行于经隧 常荣无已 终而复始 是谓天地之纪 故气从太阴出 注手阳明 上行注足阳明 下行注足跗上 注大指间 与太阴合 上行抵髀 从脾注心中 循手少阴出腋下臂 注小指 合手太阳 上行乘腋出 内 注目内 上巅下项 合足太阳 循脊下尻 下行注小指之端 循足心 注足少阴 上行注肾 从肾注 心外 散于胸中 循心主脉 出腋下臂 出两筋之间 入掌中 出中指之端 还注小指次指 之端 合手少

20、阳 上行注膻中 散于三焦 从三焦注胆 出胁 注足少阳 下行至跗上 复 从跗至大指间 合足厥阴上行至肝 从肝上注肺 上循喉咙 入颃颡之窍 究于畜门 其支 别者 上额循巅 下项中 循脊入 骨 是督脉也 络阴器 上过毛中 入脐中 上循腹里 入缺盆 下注肺中 复出太阴 此荣气之所行也 逆顺之常也 荣气篇 颃 苦琅切 颡 酥朗切 额也 东垣云 十二经一脉也 略为十二分而已 肺手太阴之脉 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 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 下循 内 肩下臂上 通名曰 行少阴心主之前 内廉凡有三脉 太阴居前 少阴居后 厥 阴居中也 下肘中 臂上 下接处曰肘 循臂内上骨下廉 下掌上名曰臂 臂有二骨 今 太

21、阴脉循臂上骨之下廉也 入寸口 掌后陷中动脉 太渊穴也 寸口中动脉 经渠穴也 上鱼循鱼际 鱼际穴也 散脉中是 出大指之端 少商穴也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 出其端 大肠手阳明之脉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商阳穴也 循指上廉 指上廉本节前陷中二间穴 本节后陷中三间穴也 出合谷两骨间 合谷穴也 上入两筋之中 阳溪穴也 循臂上廉 入肘外廉 曲池穴也 上 外前廉 上肩出 骨之前廉 上出于柱骨之会上 下入缺 盆 络肺 下膈 属大肠 其支者 从缺盆上颈贯颊 入下齿中 还出挟口 交人中 左之 右 右之左 上挟鼻孔 胃足阳明之脉 起于鼻之交 中 旁约太阳之脉 下循鼻外 入上齿中 还出挟口 环唇下交承浆 却循颐后下廉

22、 出大迎 循颊车 上耳前 过客主人 循发际 至额颅 其支者 从大迎前下人迎 循喉咙 入缺盆 下膈属胃 络脾 其直者 从缺盆下乳内廉 下挟脐 入气街中 其支者 起于胃口 下循腹里 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 抵伏兔 下 膝膑中 腿下胫上接处曰膝 下循胫外廉 谓胫骨之外廉也 其外廉下膝三寸 三里穴也 医学纲目 中医中药论坛 http bbs zhong 又下三寸 巨虚上廉也 又下三寸 巨虚下廉也 直下至腕中 解溪穴也 下足跗 冲阳穴 也 足面曰跗 跗上陷中动脉是也 凡足跗直下大指之间皆有动脉 其大指之间 足少阳脉 也 上入指本节后间动脉 足厥阴脉也 上跗上动脉 足阳明脉也 针经 终始篇 云 阳明在上

23、厥阴在中 少阳在下者是也 凡言间 皆谓两指中间也 入中指内间 中指内间 本节后陷中 陷谷穴也 本节前陷中 内庭穴也 大指次指之端 厉兑穴也 其支者 下 廉三寸而别 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 别跗上 入大指间出其端 脾足太阴之脉 起于大指之端 隐白穴也 在大指端内侧 循指内侧白肉际 大指内侧 本节后大都穴也 过核骨后 核骨下 太白穴也 核骨在足大指本节后约二寸 内踝骨前 约三寸 如枣核横于足内侧赤白肉际者是也 窦太师指为孤拐骨者 非是也 上内踝前廉 内踝下前陷中 商丘穴也 上 内循胫骨后交 出厥阴之前 上膝股内前廉 膝辅骨下陷中 阴陵泉穴也 入腹 属脾 络胃 上膈 挟咽 连舌本 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

24、别上膈 注心中 心手少阴之脉 起于心中 出属心系 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 系目系 其 直者 复从心系却上肺 下出腋下 肺脉从肺系横出腋下 心脉从肺而出于腋下 包络脉从 胁下抵腋下 下循 内后廉 行太阴心主之后 下肘内 少海穴也 循臂内后廉 臂内后廉 上脘一寸半 灵道穴也 抵掌后锐骨之端 神门穴也 入掌内后廉 掌内后廉 小指本节陷 中 少府穴也 循小指之内 出其端 少冲穴也 在小指内廉之端 小肠手太阳之脉 起于小指之端 少泽穴也 循手外侧 小指本节 前谷穴也 本节后 陷中 后溪穴也 上腕 臂下掌上节处曰腕 腕前起骨中陷中 腕骨穴也 当腕中陷处 阳 谷穴也 出踝中 直上循臂骨下廉 出肘内侧

25、两筋之间 少海穴也 上循 外后廉 出肩 解 绕肩胛 交肩上 入缺盆 络心 循咽 下膈 抵胃 属小肠 其支者 从缺盆循颈上 颊 至目锐 却入耳中 其支者 别颊上 抵鼻 至目内 斜络于颧 膀胱足太阳之脉 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 其支者 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 从巅入络 脑 还出别下项 循肩膊内 挟脊抵腰中 入循膂 络肾 属膀胱 其支者 从腰中下 挟脊 贯臀入 中 腿上 上接处约文中央动脉 曰 中 委中穴也 其支者 从膊 内左右别下贯胛 挟脊 内过髀枢 窦云 髀骨节也 循髀外 从后廉下合 中 以下贯 内 足肚曰 出外踝之后 昆仑穴也 循京骨 京骨穴也 至小指外侧 小指外侧本节后 陷中 束骨穴也 本节前 通

26、谷穴也 小指端 至阴穴也 肾足少阴之脉 起于小指之下 斜走足心 涌泉穴也 出于然骨之下 然骨穴也 在内 踝前起大骨下陷中 循内踝之后 内踝之后 跟骨之上 陷中动脉 太溪穴也 上大陵二寸 复溜穴也 别入跟中 以上 内 出 内廉 阴谷穴也 上股内后廉 贯脊 属肾 络膀胱 其直者 从肾上贯肝膈 入肺中 循喉咙 侠舌本 其支者 从肺出络心 注胸中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起于胸中 出属心包络 下膈 历络三焦 其支者 循胸出胁 下腋三寸 上抵腋下 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 入肘中 曲泽穴也 下臂行两筋之间 两节之上腕三寸 间使穴也 当腕中 大陵穴也 入掌中 劳宫穴也 穴有动脉 循中指 出其端 中冲穴也 其支者

27、 别掌中 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三焦手少阳之脉 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关冲穴也 上出两指之间 两指之间陷中 腋门 穴也 上两指本节后间陷中 中渚穴也 循手表腕 阳池穴也 出臂外两骨之间 两骨之间 上腕三寸 支沟穴也 上贯肘 天井穴也 循 外上肩 而交出足少阳之后 入缺盆 布膻中 散络心包 下膈 循属三焦 其支者 从膻中上出缺盆 上项系耳后 直上出耳 上角 以屈下颊至 颊骨也 其支者 从耳后入耳中 出走耳前 过客主人前 交颊至目锐 胆足少阳之脉 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 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 至肩上 却交出手 少阳之后 入缺盆 其支者 从耳后入耳中 出走耳前 至目锐 后 其支者 别锐 下 大迎 合手少阳抵于

28、 下加颊车 下颈 合缺盆 以下胸中 贯膈 络肝 属胆 循 胁里 出气街 绕毛际 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 从缺盆下腋循胸 过季胁 下合髀厌中 窦 氏云 腹下腿上节处是也 以下循髀阳 出膝外廉 下外辅骨之前 外辅骨之前 膝之下一 医学纲目 中医中药论坛 http bbs zhong 寸 阳陵泉穴也 伸足取之 直下抵绝骨之端 阳辅穴也 下出外踝之前 丘墟穴也 循 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小指次指之间 本节前陷中 侠溪穴也 本节后陷中 临泣穴也 小指次指之端 窍阴穴也 其支者 别跗上 入大指之间 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 还贯爪 甲 出三毛 肝足厥阴之脉 起于大指丛毛之际 大敦穴也 上循足跗上廉 足跗上廉大指间陷

29、中 行间穴也 大指本节后间陷中 太冲穴也 去内踝一寸 上踝八寸 交出太阴之后 内踝前 一寸 中封穴也 上 内廉 曲泉穴也 循股阴 入毛中 过阴器 抵小腹 挟胃 属 肝 络胆 上贯膈 布胁肋 循喉咙之后 上入颃颡 连目系 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 者 从目系下颊里 环唇内 其支者 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经脉篇 上荣气之行 自手太阴始 至足厥阴终 一周于身也 详其一周于身 外至身体四肢 内至五脏六腑 无不周遍 故其五十周无昼夜阴阳之殊 卫气之行则不然 昼但周阳于身体 四肢之外 不入五脏六腑之内 夜但周阴于五脏六腑之内 不出身体四肢之外 故必五十周 至平旦 方与荣大会于肺手太阴也 黄帝曰 脉行之逆顺奈

30、何 岐伯曰 手之三阴 从脏走手 手太阴从中焦注大指 次指 手少阴从心中注手小指 手厥阴从胸中注手小指 次指 此手三阴从脏走手也 手之三阳 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 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 从足走腹 黄帝曰 愿闻脉度 岐伯曰 手之六阳 从手至头 长五尺 五六三丈 手之六阴 从 手至胸中 三尺五寸 三六一丈八尺 五六三尺 合二丈一尺 足之六阳 从足上至头 八 尺 六八四丈八尺 足之六阴 从足至胸中 六尺五寸 六六三丈六尺 五六三尺 合三丈 九尺 跷脉从足至目 七尺五寸 二七一丈四尺 二五一尺 合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各四尺 五寸 二四八尺 二五一尺 合九尺 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 此气之大经隧也 脉度篇 素 督脉者

31、 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 女子入系庭孔 其孔溺孔之端也 其络循阴器 合篡间 绕篡后 别绕臀 至少阴 与巨阳中络者合 少阴上股内后廉 贯脊属肾 与太 阳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 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 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 入循膂络肾 自 少阴股内 至 目 十七字上下必有脱简 否则古注衍文也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 与 女子等 其少腹直上者 贯脐中央 上贯心 入喉 上颐 环唇 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骨空论 上督脉始终行身之后 东垣云 督脉者出于会阴穴 会阴 即经文所谓篡 根于长强穴 上行脊里 至于巅 附足太阳膀胱之脉 膀胱者诸阳之首 兼荣卫之气系焉 督脉为附 督者都也 能为表里上中下十二经之病焉 王注云 自其少腹直上至

32、两目之下中央 指任脉 之行而言 是督脉所系 由此言之 则任脉 督脉 冲脉 名异而同一体也 谓之任脉者 女子得之任养也 谓之冲脉者 以其上气冲也 谓之督脉者 以其督领诸脉也 任脉者 起于中极之下 以上毛际 循腹里 上关元 至咽喉 上颐循面入目 骨 空论 上任脉 始终行身之前 东垣云 任脉起于会阴 根于曲骨 入前阴中 出腹里 过脐 上行 附足厥阴之经 为生化之元也 贯穿诸经 无所不系焉 冲脉者 起于气街 并少阴之经 挟脐上行 至胸中而散 骨空论 灵 冲脉任脉 皆起于胞中 上循背里 为经络之海 其浮而外者 循腹右上行 会于咽喉 别而络唇口 五音五味篇 上冲脉 始终亦行身之前 挟任脉两傍 东垣云 冲脉

33、分为二道 起于会阴 根于气街 为二道 入腹中央 挟脐两傍上行 附足阳明之脉 至胸中而散 一说 上至脑耳上角 下至足内踝 络跗上 若搐如引绳之状 上下动之若一贯 诸经之脉无所不到 以其从胃脉 故也 十二经之海也 旺为生化升降之主 黄帝曰 跷脉安起安止 何气何荣 岐伯答曰 跷脉者少阴之别 起于然骨之后 上内 踝之上 直上循阴股 入阴 上循胸里 入缺盆 上出人迎之前 入 属目内 合 于太阳 阳跷而上行 气并相还则为濡目 气不荣则目不合 黄帝曰 气独行五脏 不荣六 医学纲目 中医中药论坛 http bbs zhong 腑 何也 岐伯答曰 气之不得无行也 如水之流 如日月之行不休 故阴脉荣其脏 阳脉 荣

34、其腑 如环之无端 莫知其纪 终而复始 其流溢之气 内溉脏腑 外濡腠理 黄帝曰 跷脉有阴阳 何脉当其数 岐伯答曰 男子数其阳 女子数其阴 当数者为经 其不当数者 为络也 脉度论 音仇 面颧也 跷 渠洛切 上跷脉 始终独言阴跷而不及阳跷者 有脱简也 当数 谓当脉度一十六丈二尺之数也 男子以阳跷当其数 女子以阴跷当其数 难经 脉有奇经八脉者 不拘于十二经 何也 然 有阳维 有阴维 有阳跷 有 阴跷 有冲 有督 有任 有带之脉 凡此八脉者 皆不拘于经 故曰奇经八脉也 经有十 二 络有十五 凡二十七 气相随上下 何独不拘于经也 然圣人图说沟渠通利水道 以备 不然 天雨降下 沟渠溢满 当此之时 霈妄行 圣

35、人不能复图也 此络脉满溢 诸经不 能复拘也 二十七难 其奇经八脉者 既不拘于十二经 皆何起何继也 然 督脉者 起于下极之俞 并于脊里 上至风府 入属于脑 任脉者 起于中极之下 以上至毛际 循 腹里 上关元 至咽喉 冲脉者 起于气街 并足阳明之经 挟脐上行 至胸中而散也 带 脉者 起于季胁 回身一周 阳跷脉者 起于跟中 循外踝 上行入风池 阴跷脉者 亦起 于跟中 循内踝上行至咽喉 交贯冲脉 阳维 阴维者 维络于身 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 者也 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 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比于圣人图设沟渠 沟渠满溢 流于深湖 故圣人不能拘通也 而人脉隆盛 入于八脉 而不环周 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 其受邪气

36、蓄则肿热 砭射之也 二十八难 并 步浪切 上督 任 跷脉 岐伯谓在十二经荣气周流度数一十六丈二尺之内 扁鹊谓奇经八脉不 拘于十二经 二说矛盾 以待贤者 又冲脉 虞庶注云 素问 曰冲脉并足少阴之经 难经 却言并足阳明之经 况少阴之经挟脐各五分 阳明之经挟脐左右各二寸 气冲又是阳 明脉气所发 如此推之 则冲脉自气街起 在阳明 少阴二经之内 挟脐上行 其理明矣 灵 黄帝曰 经脉十二 而手太阴 足少阴 阳明独动不休 何也 岐伯曰 足阳 明胃脉也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 其清气上注于肺 肺气从太阴而行之 其行也以息往来 故 人一呼脉再动 一吸脉亦再动 呼吸不已 故动而不止 黄帝曰 气之过于寸口也 上十焉 息

37、下八焉伏 何道从还 不知其极 岐伯曰 气之离脏也 卒然如弓弩之发 如水之下岸 上于鱼以反衰 其余气衰散以逆上 故其行微 黄帝曰 足之阳明何因而动 岐伯曰 胃 气上注于肺 其悍气上冲头者 循咽上走空窍 循眼系 入络脑 出 下客主人 循 牙车 合阳明 并下人迎 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 故阴阳上下 其动也若一 故阳病而阳 脉小者为逆 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 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 相倾者病 黄帝曰 足少阴何 因而动 岐伯曰 冲脉者 十二经之海也 与少阴之大络 起于肾下 出于气街 循阴股内 廉 邪入 中 循胫骨内廉 并少阴之经 下入内踝之后 入足下 其别者 邪入踝 出属跗上 入大指之间 注诸络以温足胫 此脉之

38、常动者也 动 篇 苦咸 切 疑额字之误 阳脉 人迎脉也 阴脉 寸口脉也 经脉十二者 伏行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 其常见者 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 无所隐故也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 六经络手阳明 少阳之大络 起于五指间 上合肘中 饮 酒者 卫气先行皮肤 先充络脉 络脉先盛 故卫气已平 荣气乃满 而经脉大盛 脉之卒 然动者 皆邪气居之 留于本末 不动则热 不坚则陷且空 不与众同 是以知其何脉之动 也 雷公曰 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 黄帝曰 经脉者 常不可见也 其虚实也 以气口 知之 脉之见者 皆络脉也 雷公曰 细子无以明其然也 黄帝曰 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 间 必行绝道而出入 复合于皮中 其会皆见于

39、外 故诸刺络脉者 必刺其结 上甚血者 虽无结 急取之 以泻其邪而出其血 留之发为痹也 凡诊络脉 脉色青 则寒且痛 赤 则有热 胃中寒 手鱼际之络多青矣 胃中有热 鱼际络赤 其暴黑者 留久痹也 其有赤 有黑 有青者 寒热气也 其青短者 少气也 凡刺寒热者 皆多血络 必间日而一取之 血尽乃止 乃调其虚实 其小而短者 少气 甚者 泻之则闷 闷甚则仆不得言 闷急坐 之也 经脉篇 医学纲目 中医中药论坛 http bbs zhong 素 黄帝曰 夫络脉之见也 其五色各异 青 黄 赤 白 黑不同 其故何也 岐伯曰 经有常色 而络无常变也 帝曰 经之常也何如 岐伯曰 心赤 肺白 肝青 脾 黄 肾黑 皆亦应其

40、经脉之色也 黄帝曰 络之阴阳 亦应其经乎 岐伯曰 阴络之色应其 经 阳络之色变无常 随四时而行也 寒多则凝泣 凝泣则青黑 热多则淖泽 淖泽则黄赤 皆常色也 谓之无病 五色具见者 谓之寒热 帝曰 善 经络论篇 灵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 为络 络之别者 为孙 盛而血者 疾诛之 盛者 泻 之 虚者 饮药以补之 脉度篇 素 目受血而能视 足受血而能步 掌受血而能握 指受血而能摄 五脏生成篇 许昌滑寿着 十四经发挥 释经脉为曲 络脉为直 经为荣气 络为卫气 乃所以惑 乱来学也 谨按经云 经脉十二 伏行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 诸脉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 又云 诸络脉不能经大节之间 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 又云 当

41、数者 为经 不当数者 为络 今 发挥 谓手太阴脉 其支从腕后出次指端交于手阳明者 为手太阴络 手阳明 脉 其支从缺盆上挟口鼻交于足阳明者 为手阳明络 凡十二经之支脉伏行分肉者 皆释为 络脉 则是络脉亦伏行分肉之间而不浮见 亦能经大节而不行绝道 亦当经脉一十六丈二尺 内之数 而非不当数也 又按经云 足少阳之脉 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 下耳后 未尝言 其脉有曲折也 今 发挥 谓足少阳脉 起目锐 作三折 从目锐 至完骨是一折 又自 完骨至睛明是一折 自睛明至风池是一折 则是 内经 以经脉之曲折朦胧者 为直行也 又按经云 水谷入于胃也 其气分为三隧 故宗气积胸中 出喉咙而行呼吸焉 荣气者 泌 其津液 注之

42、于脉 化以为血 以荣四末 内注五脏六腑 以应刻数焉 卫气者 出其悍气 之疾 而皆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又云 卫出于上焦 常与荣俱 昼行于阳 二十五周 夜行于阴二十五周 故至平旦五十周 复与荣气大会于手太阴矣 此言卫气与荣 气相会 未尝及宗气 今 发挥 谓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 脉行八百十丈 适当寅时 复会 于手太阴 则是将积于胸中呼吸与荣周相会之宗气牵合 作昼行阳夜行阴 与荣五十周方会 之卫气也 乖舛经义 罪孰甚焉 阳者 天气也 主外 阴者 地气也 主内 故阳道实 阴道虚 阴在内 阳之守也 阳在外 阴之使也 应象论 阴者 藏精而起亟也 阳者 卫外而为固也 通天论 灵 内有阴阳 外亦有阴阳

43、 在内者 五脏为阴 六腑为阳 在外者 筋骨为阴 皮肤为阳 寿天刚柔篇 素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 是为足之阴阳 也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 少阳与心主为表里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 是为手之阴阳也 血气形志篇 灵 黄帝问于伯高曰 脉度言经脉之长短 何以立之 伯高曰 先度其节骨之大 小 广 狭 长 短 而脉度定矣 黄帝曰 愿闻众人之度 人长七尺五寸者 其骨节之大 小 长 短各几何 伯高曰 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 胸围四尺五寸 腰围四尺二寸 发所 覆者 颅至项一尺二寸 发以下至颐长一尺 君子终折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 缺盆以下 至 KT 长九寸 过 则肺大 不满 则肺小 KT 以

44、下至天枢长八寸 过 则胃大 不及 则胃小 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 过 则回肠广长 不满 则狭短 横 骨长六寸半 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 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 内 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 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 膝 以下至跗属长一尺六寸 跗属 以下至地长三寸 故骨围大 则太过 小 则不及 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 行腋中不见者长 四寸 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 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 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 膝 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 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 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 耳后当完骨者广九 寸 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 两颧之间相去七寸 两乳之间广九寸半 两髀之间广六寸半 足长一尺二寸

45、 广四寸半 肩至肘长一尺七寸 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 腕至中指本节长四 寸 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 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 膂骨以下至尾 二十一节长三尺 上 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 奇分在下 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此众人骨之度也 所 医学纲目 中医中药论坛 http bbs zhong 以立经脉之长短也 骨度篇 许竭切 KT 云居切 唇至齿长九分 口广二寸半 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 大容五合 舌 重十两 长七寸 广二寸半 咽门 重十两 广二寸半 至胃长一尺六寸 胃纡曲屈 伸之长二尺六寸 大 一尺五寸 径五寸 大容二斗五升 小肠后附脊 左环 回周叠积 其注于回肠者 外附于 脐 上回运环十六曲 大二寸

46、半 径八分分之少半 长三丈三尺 回肠当脐左环 回周叶积 而下 回运环反十六曲 大四寸 径一寸寸之少半 长二丈一尺 广肠传脊 以受回肠 左 环叶脊上下辟 大八寸 径二寸寸之大半 长二尺八寸 肠胃所入至所出 长六丈四寸四分 回曲环反 三十二曲也 肠胃论 难 七冲门何在 然 唇 为飞门 齿 为户门 会厌 为吸门 胃 为贲门 太 仓下口 为幽门 大肠小肠会 为阑门 下极 为魄门 故曰七冲门也 四十四难 素 腰以上 为天 腰以下 为地 难 上焦者 在心下下膈 在胃上口 主内而不出 其治在膻中 玉堂下一寸六分 直两乳间陷者是 中焦者 在胃中脘 不上不下 主腐熟水谷 其治在脐傍 下焦者 在 脐下当膀胱上口

47、主分别清浊 主出而不内 以传导也 其治在脐下一寸 三十一难 灵 黄帝曰 愿闻荣卫之所行 皆何道从来 岐伯答曰 荣 出于中焦 卫 出于 上焦 黄帝曰 愿闻三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 上焦出于胃上口 并咽以上 贯膈而布胸中 走腋 循太阴之分而行 还至阳明 上至舌 下足阳明 常与荣俱 行于阳二十五度 行于 阴亦二十五度 一周也 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 愿闻中焦之所出 岐伯答 曰 中焦亦并胃中 出上焦之后 此所受气者 泌糟粕 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 乃化而为血 以奉生身 莫贵于此 故独得行于经隧 命曰荣气 黄帝曰 夫血之与气 异 名同类 何谓也 岐伯答曰 荣卫者精气也 血者神气也 故血之与

48、气 异名同类焉 故夺 血者 无汗 夺汗者 无血 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黄帝曰 愿闻下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 下焦者 别回肠 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 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 下焦 渗而俱下 济泌别汁 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黄帝曰 善 余闻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此之谓也 荣卫生会篇 海藏 头至心 为上焦 心至脐 为中焦 脐至足 为下焦 此三焦者 足太阳之别也 又 灵枢经 云 脐下膀胱至足为足三焦 右手尺脉为命门 与包络脉同诊 此包络亦有 三焦之称 为命门之火 游行于五脏之间 主持乎内 手三焦主持乎上 足三焦主持乎下 上 中 下三焦通为一气 卫于一身为外护 既云头至心 心至脐 脐至

49、足 是有状也 呼 为三焦 是有名也 以为无状 可乎 经曰 三焦者 水谷之道路也 却是有形状 何以然 上焦者 主内而不出 中焦者 主腐熟水谷 下焦者 主出而不内 故经曰上焦如雾 中焦 如沤 下焦如渎也 手经者 主持上也 足经者 主持下也 命门者 主持内也 为卫者 主持外也 三焦真气为父 气散于包络 相从母也 并行而不相离 母之真气也 故俱会于 胸中 经云 膻中之分 父母居之 气之海也 如天地之尊 不系五行也 清邪中于上焦 名曰洁也 头项强 腰脊痛 浊邪中于下焦 名曰浑也 阴气为栗 便溺妄出 表虚里急 上焦 下焦与中焦相混 上焦怫郁 脏气相熏 中焦不治 卫气上冲 荣气不通 血凝不流 若卫气前通者

50、小便赤黄 与热相搏 因热作使 游于经络 出入脏腑 阴气前通 阳气 后微 阴无所使 客气内入 嚏而出之 声 咽塞 寒厥热壅 必下血 阴阳俱厥 脾弱液 下 下焦不固 清便下重 便数而难 腹筑湫痛 命将难全 此命门之脉 诊在右手尺也 经曰 五脏不和 五液不下 当阖不阖 便溺俱脱 生气绝矣 所以腹脐湫痛也 故曰命将 难全 前三焦自外而入 后三焦自内而出 雾不收则为喘满 此出而不内也 沤不利则为留 饮 留而不散 久为中满 上不能内 下不能出也 渎不利则为肿满 此因上内而下不出也 此三焦之所不归也 三焦有脏而无腑 在内则游行 是血也 在外则固护 是气也 上焦 如雾者气也 中焦如沤者血也 中焦者 血气之分也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神马书局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qrcode

神马书局 © All Rights Reserved.  神马书局 ssmr.cn
Powered by Ssmr.cn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