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1页"中医学习书籍大全医学衷中参西录(修订本)张锡纯高清扫描_电子版书.pdf

871页"中医学习书籍大全医学衷中参西录(修订本)张锡纯高清扫描_电子版书.pdf

中华医学访客2022-06-30 13:48:2239A+A-
PC下载地址:https://www.5shubook.com/p-32550.html

手机下载地址:https://m.5shubook.com/p-32550.html


《中医学习书籍大全医学衷中参西录(修订本)张锡纯高清扫描_电子版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习书籍大全医学衷中参西录(修订本)张锡纯高清扫描_电子版书.pdf(871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 1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 作者 张锡纯 朝代 清 年份 公元1909年 中医世家 网站整理 网址 修订说明 修订说明 一 医学衷中参西录 原为河北省盐山县已故中医张锡纯 一八六 O 一九三三 所著 于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三四年陆续分期刊行 先后 共七集 七册 三十卷 约八十万字 一九五七年 经河北省卫生工作者 协会编审校勘重灯 连同作者未刊遗稿合编为三册出版 本书为作者一生的临床经验总结 对辫证论治 选药立方 注重实践 讲求疗效 并有不少独创见解 因此 在医界流传较广 很受欢迎 几年 来 全国各地读者不断来信要求再版 鉴于原书多系先经过去各地医学志 报发表然后编集而成 因此 编辑体例不

2、一 内容重复较多 且某些立论 不无偏见 文宇错讹亦复不少 一九五七年审订时 虽然做了大量的处理 但是还不够完善 当时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只着重做了标点 校勘 以及部分体例调整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这次修订中注意解决了遗留下来的 体例 重复及错讹等问题 二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继承前人的医疗经验 在修订本书时 以尽量 保持原作面貌 不影响作者原意为前提进行整理 并适当地做了耐删节和 归并 调整了编次 以便读者查阅 根据全书内容 经系统归纳 分为医 方 药物 医论 医话 医案五个部分 并改订为上 下两册 三 对于原审订本的第一册 即原医方部分 及第三册 即原药物 2 医论 医案部分 基本保持原貌 只是

3、在前后次序上做了一些更动及部分 内容的删并 原审订本的第二册 由于内容较杂 这次修订时变动较大 对确无保留价值的予以删去 其保留部分 也进行了分类裁并处理 其中 第一卷中除有关元气 大气等论述及其验案分别归并到医论 医方中去外 其余绝大部分如论人身之生理 哲学与医学之关系以及静坐练功等内容 或因立论玄虚 主观唯心 或因中西牵强附会比较明显者大部分删掉 第 二卷论药部分 酌情移入药物或医方中论述 第三卷至第七卷中有关疾病 的治法及某些成方变通用法等 除删去重复部分外 多综合编入医论或医 话篇内 第八卷为医界来函 多系报道采用本书方 法治愈病案 均分别 附录于各该医方之后 关于诊余随笔及其它问答

4、杂谈部分 合并归入医 话篇中 至于三三医书评 考虑对读者帮助不大 故删掉 四 衷中参西 是原作者试图沟通中西 以发展祖国医学 就这个 意义来说 在当时是进步的 应该加以肯定 但是 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 书中有关参西的论断 随着医学的发展 今天看来 确有不少牵强之处 有些已陈旧 过时 甚至是错误的 故在修订中除删掉了那些明显错误的 内容外 还保留了某些虽属陈旧 但尚有参考价值的部分论述 五 关于治验病案的过多重复 如一案而三见 四见的 在这次修订 中 进行了详细的对照 凡属雷同的验案并为一则 按其问题的侧重 适 当安排在某个医方 某一药物或某种疾病治法之中 对书中某些文字晦涩 之处 错别字 标点不

5、当等 均做了修改或更正 六 整理前人医疗实践经验和著作 是发掘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项重要 工作 毛主席教导我们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应当努力发掘 加以提高 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 中西医结合 是党在卫生工作中的 一项重要政策 这是我们对 医学衷中参西录 进行修订再版的基本出发 点 但是 因为原作者受其阶级地位 社会实践和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书中还存在着一些封建糟粕 和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等观点 由于我们对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学得不够 医学水平有限 经验不足 这次 3 修订中 对原书只做了整理工作 未予评释 望读者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批判地接受书中合理的 有用的部分 作

6、为临床和研 究工作的参考 我们在修订中的错误 缺点 在所难免 恳切希望读者批 评指正 河业新医大学 医学衷中参西录 修订小组 一九七二年十月 4 一 医方 一 医方 一 治阴虚劳热方 一 治阴虚劳热方 1 资生汤 1 资生汤 治劳瘵羸弱已甚 饮食减少 喘促咳嗽 身热脉虚数者 亦治女子血 枯不月 生山药 一两 玄参 五钱 于术 三钱 生鸡内金 二钱 捣 碎 牛蒡子 三钱 炒 捣 热甚者 加生地黄五六钱 脾为后天之本 能资生一身 脾胃健壮 多能消化饮食 则全身自然 健壮 何曾见有多饮多食 而病劳瘵者哉 内经 阴阳别论曰 二阳 之病发心脾 有不得隐曲 在女子为不月 其传为风消 其传为息贲者死 不治

7、夫病至于风消 息贲 劳瘵之病成矣 而名为二阳之病者 以其 先不过阳明 胃腑不能多纳饮食也 而原其饮食减少之故 曰发于心脾 原其发于心脾之故 曰有不得隐曲者何居 盖心为神明之府 有时心有隐 曲 思想不得自遂 则心神拂鬱 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 以成过思伤脾 之病 脾伤不能助胃消食 变化精液 以溉五脏 在男子已隐受其病 而 尚无显征 在女子则显然有不月之病 此乃即女以征男也 至于传为风消 传为息贲 无论男女病证至此 人人共见 劳瘵已成 挽回实难 故曰不 治 然医者以活人为心 病证之危险 虽至极点 犹当于无可挽回之中 尽心设法以挽回之 而其挽回之法 仍当遵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 戒病者 淡泊寡欲 以养其心

8、 而复善于补助其脾胃 使饮食渐渐加多 其身体自 5 渐渐复原 变化精液 电子版作 津液 如此汤用于术以健脾之阳 脾土健壮 自能助胃 山药以滋胃之阴 胃汁充足 自能纳食 胃化食赖有酸汁 特是脾为统血之脏 内经 谓 血生脾 盖谓脾系血液结成 故中多函血 西人亦谓脾中多回血管 为血汇萃之所 此证因心思拂鬱 心血不能调畅 脾中血管遂多闭塞 或 如烂炙 或成丝膜 此脾病之由 而脾与胃相助为理 一气贯通 脏病不 能助腑 亦即胃不能纳食之由也 鸡内金为鸡之脾胃 中有瓷 石 铜 铁 皆能消化 其善化有形鬱 积可知 且其性甚和平 兼有以脾胃补脾胃之妙 故能助健补脾胃之药 特立奇功 迥非他药所能及也 方中以此三味

9、为不可挪移之品 玄参 神农本草经 谓其微寒 善治女子产乳余疾 且其味甘胜于苦 不至寒凉伤脾胃可知 故用之以去上焦之浮热 即以退周身之烧热 且其 色黑多液 神农本草经 又谓能补肾气 故以治劳瘵之阴虚者尤宜也 牛蒡子体滑气香 能润肺又能利肺 与山药 玄参并用 大能止嗽定喘 以成安肺之功 故加之以为佐使也 地黄生用 其凉血退热之功 诚优于玄参 西人谓其中函铁质 人之 血中 又实有铁锈 地黄之善退热者 不但以其能凉血滋阴 实有以铁补 铁之妙 使血液充足 而蒸热自退也 又劳瘵之热 大抵因真阴亏损 相 火不能潜藏 地黄善引相火下行 安其故宅 神农本草经 列之上品 洵良药也 然必烧热过甚而始加之者 以此方原

10、以健补脾胃为主 地黄虽 系生用 经水火煎熬 其汁浆仍然粘泥 恐于脾胃有不宜也 至热甚者 其脾胃必不思饮食 用地黄退其热 则饮食可进 而转有辅助脾胃之效 生山药 即坊间所鬻之干山药 而未经火炒者也 此方若用炒熟山药 则分毫无效 6 于术色黄气香 乃浙江于潜所产之白术也 色黄则属土 气香则醒脾 其健补脾胃之功 迥异于寻常白术 若非于潜产而但观其色黄气香 用之 亦有殊效 此以色 味为重 不以地道为重也 西人谓 胃之所以能化食者 全赖中有酸汁 腹饥思食时 酸汁自然 从胃生出 若忧思过度 或恼怒过度 则酸汁之生必少 或分毫全无 胃 中积食 即不能消化 此论与 内经 二阳之病发心脾 过思则伤 脾 之旨暗合

11、 或问曰 内经 谓脾主思 西人又谓思想发于脑部 子则谓思发于 心者何也 答曰 内经 所谓脾主思者 非谓脾自能思也 盖脾属土 土主安静 人安静而后能深思 至西人谓思发于脑部 内经 早寓其理 脉要精微论曰 头者精明之府 夫头之中心点在脑 头为精明之府 即脑为精明之府矣 既曰精明 岂有不能思之理 然亦非脑之自能思也 试观古文 思 字作 恖 囟者脑也 心者心也 是知思也者 原心脑 相辅而成 又须助以脾土镇静之力也 或问曰 子解二阳之病发心脾一节 与王氏 内经 之注不同 岂王 氏之注解谬欤 答曰 愚实不敢云然 然由拙解以绎经文 自觉经文别有 意味 且有实用也 夫二阳之病发心脾 与下三阳为病发寒热 一阳发

12、病 少气 善咳 善泄 句法不同 即讲法可以变通 盖二阳之病发心脾 谓 其病自心脾而来也 三阳为病发寒热 是形容三阳之病状也 故将之病 之 字易作 为 字 至一阳发病数句 其句法又与三阳为病句不同 而其理 则同也 或又问 三阳一阳病 皆形容其发病之状 二阳病 独推究其发病之 原因者何居 答曰 三阳 一阳 若不先言其病发之状 人即不知何者为 三阳 一阳病 至二阳胃腑 原主饮食 人人皆知 至胃腑有病 即不能 饮食 此又人人皆知 然其所以不能饮食之故 人多不能知也 故发端不 言其病状 而先发明其得病之由来也 7 或又问 胃与大肠皆为二阳 经文既浑曰二阳 何以知其所指者专在 于胃 答曰 胃为足阳明 大肠

13、为手阳明 人之足经长 手经短 足经原 可以统手经 论六经者原当以足经为主 故凡 内经 但曰某经 而不别 其为手与足者 皆指足经而言 或言足经 而手经亦统其中 若但言手经 则必别之曰手某经矣 经文俱在 可取而细阅也 一九一三年 客居大名 治一室女 劳瘵年余 月信不见 羸弱不起 询方于愚 为拟此汤 连服数剂 饮食增多 身犹发热 加生地黄五钱 五六剂后热退 渐能起床 而腿疼不能行动 又加丹参 当归各三钱 服 至十剂腿愈 月信亦见 又言有白带甚剧 向忘言及 遂去丹参加生牡蛎 六钱 又将于术加倍 连服十剂带证亦愈 遂将此方邮寄家中 月余门人 高 来函云 赵 病劳瘵数年不愈 经医不知凡几 服药皆无效 今春

14、骤然咳嗽 喘促异常 饮食减少 脉甚虚数 投以资生汤十剂全愈 审斯则知此方治劳瘵 无论男女 服之皆有捷效也 女子月信 若日久不见 其血海必有坚结之血 治此等证者 但知用 破血通血之药 往往病犹未去 而人已先受其伤 鸡内金性甚和平 而善 消有形鬱积 服之既久 瘀血之坚结者 自然融化 矧此方与健脾滋阴之 药同用 新血活泼滋长 生新自能化瘀也 附录 附录 直隶青县张 来函 津埠宋氏妇 年将四旬 身体羸弱 前二年即咳嗽吐痰 因不以为事 未尝调治 今春证浸加剧 屡次服药无效 诊其脉 左部弦细 右部微弱 数近六至 咳嗽 吐痰白色 气腥臭 喘促自汗 午后发热 夜间尤甚 胸膈满闷 饮食减少 大便秘结 知其已成痨

15、瘵而兼肺病也 从前所服药 十余纸 但以止嗽药治其肺病 而不知子虚补母之义 所以无效 为疏方 用资生汤加减 生山药八钱 玄参 大生地 净萸肉各六钱 生牡蛎 生 杭芍 生赭石各四钱 于术 生鸡内金 甘草各二钱 煎服二剂 汗止喘 8 轻 发热咳嗽稍愈 遂将前方去牡蛎 加蒌仁 地骨皮各三钱 山药改用 一两 赭石改用六钱 连服十剂 诸病皆愈 为善后计 用生山药细末八 钱煮粥 调白糖服之 早晚各一次 后月余 与介绍人晤面 言此时宋氏 妇饮食甚多 身体较前健壮多矣 又 族嫂年三十五岁 初患风寒咳嗽 因懒于服药 不以为事 后渐 至病重 始延医诊治 所服之药 皆温散燥烈之品 不知风寒久而化热 故越治越剧 几至不

16、起 后生于腊底回里 族兄邀为诊视 脉象虚而无力 身瘦如柴 咳嗽微喘 饮食减少 大便泄泻 或兼白带 午后身热 颧红 确系痨瘵已成 授以资生汤 加炒薏仁 茯苓片 生龙骨 生牡蛎各三钱 茵陈 炙甘草各钱半 服二剂 身热 颧红皆退 咳嗽泄泻亦见愈 后仍 按此方加减 又服六剂 诸病皆痊 嘱其每日用生怀山药细末煮粥 调以 白糖服之 以善其后 四川泾南周 来函 杨姓女 年十九岁 出嫁二载 月事犹未见 身体羸瘦 饮食减少 干咳无痰 五心烦热 诊其脉细数有力 仿用资生汤方 用生山药一两 于术二钱 牛蒡子三钱 玄参五钱 生地黄四钱 生鸡内金一钱 连服五 剂 热退咳减 食欲增加 遂于原方中去生地 倍于术 又服三剂

17、汎潮 忽至 共服二十剂全愈 奉天法库县万 来函 族弟妇产后虚羸少食 迁延月余 渐至发灼 自汗 消瘦 乏气 干 呕 头晕等证 此方书所谓蓐劳也 经医四人治不效 并添颧红作泻 适 生自安东归 为之诊视 六脉虚数 检阅所服之方 有遵 医宗金鉴 三 合饮者 有守用养荣汤者 要皆平淡无奇 然病势至此 诚难入手 幸脉 虽虚数 未至无神 颧虽红 犹不抟聚 若抟聚则阴阳离矣 不抟聚是其 阴阳犹未离 似尚可治 此盖素即阴虚 又经产后亡血 气亦随之 阴 9 不中守 阳不外固 故汗出气乏 其阴阳不相维系 阴愈亏而阳愈浮 故 发烧咳嗽头晕 其颧红者 因其部位应肾 肾中真阳上浮 故发现于此 而红且热也 其消瘦作泻者 以

18、二阳不纳 无以充肌肉 更不特肾阴虚 而脾阴胃液均虚 中权失司 下陷不固 所必然者 此是病之原委欤 再 四思维 遂处方 用生怀山药二两 于术三钱 玄参四钱 鸡内金 牛蒡 子各二钱 此系资生汤原方稍加重 外加净萸肉 龙骨 牡蛎各五钱 止汗并以止泻 五剂后 汗与泻均止 饮食稍进 惟干咳与发热仅去十之 二三 又照原方加粉甘草 天冬 生地等味 连服七剂 再照方减萸肉 加党参二钱 服四剂后 饮食大进 并能起坐矣 惟经尚未行 更按资生 汤原方 加当归四钱 服数剂后 又复少有加减 一月经脉亦通 2 十全育真汤 2 十全育真汤 治虚劳 脉弦 数 细 微 肌肤甲错 形体羸瘦 饮食不壮筋力 或自汗 或咳逆 或喘促

19、或寒热不时 或多梦纷纭 精气不固 野台参 四钱 生黄芪 四钱 生山药 四钱 知母 四钱 玄 参 四钱 生龙骨 四钱 捣细 生牡蛎 四钱 捣细 丹参 二钱 三棱 钱半 莪术 钱半 黄芪 本书二 药物篇作 黄耆 气分虚甚者 去三棱 莪术 加生鸡内金三钱 喘者 倍山药 加牛 蒡子三钱 汗多者 以白术易黄芪 倍龙骨 牡蛎 加山萸肉 生白芍各 六钱 若其汗过多 服药仍不止者 可但用龙骨 牡蛎 萸肉各一两煎服 不过两剂其汗即止 汗止后再服原方 若先冷后热而汗出者 其脉或更兼 微弱不起 多系胸中大气下陷 细阅拙拟升陷汤后跋语 自知治法 仲景治劳瘵 有大黄 虫丸 有百劳丸 皆多用破血之药 诚以人身 10 经络

20、 皆有血融贯其间 内通脏腑 外溉周身 血一停滞 气化即不能健 运 劳瘵恒因之而成 是故劳瘵者肌肤甲错 血不华色 即日食珍馐服参 苓 而分毫不能长肌肉 壮筋力 或转消瘦支离 日甚一日 诚以血瘀经 络阻塞其气化也 玉田王清任着 医林改错 一书 立活血逐瘀诸汤 按 上中下部位 分消瘀血 统治百病 谓瘀血去而诸病自愈 其立言不无偏 处 然其大旨则确有主见 是以用其方者 亦多效验 今愚因治劳瘵 故 拟十全育真汤 于补药剂中 加三棱 莪术以通活气血 窃师仲景之大黄 虫丸 百劳丸之意也 且仲景于 金匮 列虚劳一门 特以血痹虚劳四 字标为提纲 益知虚劳者必血痹 而血痹之甚 又未有不虚劳者 并知治 虚劳必先治血

21、痹 治血痹亦即所以治虚劳也 或问 治劳瘵兼用破血之药 诚为确当之论 但破血用三棱 莪术 将毋其力过猛乎 答曰 仲景之大黄 虫丸 与百劳丸所用破血之药 若 大黄 干漆 水蛭 皆猛于三棱 莪术 而方中不用三棱 莪术者 诚以 三棱 莪术 神农本草经 不载 至梁陶弘景着 名医别录 于 神农 本草经 外增药品三百六十五味 皆南北朝以前名医所用之药 亦未载三 棱 莪术 是当仲景时犹无三棱 莪术 即有之 亦未经试验可知 而愚 于破血药中 独喜用三棱 莪术者 诚以其既善破血 尤善调气 补药剂 中以为佐使 将有瘀者瘀可徐消 即无瘀者亦可借其流通之力 以行补药 之滞 而补药之力愈大也 况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无论何病

22、 凡服药后饮 食渐增者易治 饮食渐减者难治 三棱 莪术与参 术 芪诸药并用 大 能开胃进食 又愚所屡试屡效者也 或问 劳瘵之证 阴虚发热者居其强半 故钱仲阳之减味地黄丸 张 景岳之左归饮 皆为对证良方 以其皆以熟地黄为君 大能滋真阴退虚热 也 子方中何以独不用也 答曰 若论用熟地 我固过来人也 忆初读方 书时 曾阅赵氏 医贯 张氏八阵 冯氏锦囊 诸书 遂确信其 说 临证最喜用熟地 曾以八味地黄丸作汤 加苏子 白芍 治吸不归根 之喘逆 加陈皮 白芍 治下虚上盛之痰涎 加苏子 厚朴 治肾不摄气 以致冲气上逆之胀满 时病人服之觉有推荡之力 后制参赭镇气汤治此证 11 更效 又尝减茯苓 泽泻三分之二

23、治女子消渴小便频数 金匮 谓 治男子消渴以治女子亦效 案详玉液汤下 又尝去附子 加知母 白芍 治阴虚不能化阳 致小便不利积成水肿 又尝用六味地黄丸作汤 加川芎 知母 以治如破之头疼 加胆草 青黛 以治非常之眩晕 加五味 枸杞 柏子仁 以敛散大之瞳子 且信其煎汁数碗 浩荡饮之之说 用熟地四两 茯苓一两 以止下焦不固之滑泻 用熟地四两 白芍一两 以通阴虚不利 之小便 又尝于一日之中用熟地斤许 治外感大病之后 忽然喘逆 脉散 乱欲脱之险证 此证当用后来复汤 彼时其方未拟出 惟知用熟地亦幸成 功 是知冯楚瞻谓熟地能大补肾中元气诚有所试也 且不独治内伤也 又尝用熟地 阿胶大滋真阴之类 治温病脉阳浮而阴不

24、应 不能作汗 一 日连服二剂 济阴以应其阳 使之自汗 详案在寒解汤下 并一切伤寒 外感 因下元虚惫而邪深陷者 莫不重用熟地 补其下元 即以托邪外出 惟用以治阴虚劳热之证 轻者可效 若脉数至七八至鲜有效者 彼时犹不 知改图 且以为地黄丸 即 金匮 之肾气丸 自古推为良方 此而不效 则他方更无论矣 不知肾气丸原用干地黄 即药坊间之生地也 其桂用桂 枝 即 神农本草经 之牡桂也 与今之地黄丸迥不侔矣 其方 金匮 凡五见 一治 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 一治 虚劳腰痛 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 一治 短气有微饮 当从小便去之 一治 男子消渴 小便反多 饮一斗小便一斗 一治 妇人转胞 胞系了戾 不得溺 统观五条 原

25、治少腹膀胱之疾居多 非正治劳瘵之药 况后世之修制 又失其本然乎 12 后治一妇人 年近五旬 身热劳嗽 脉数几至八至 先用六味地黄丸 加减作汤服不效 继用左归饮加减亦不效 愚忽有会悟 改用生黄芪六钱 知母八钱为方 数剂见轻 又加丹参 当归各三钱 连服十剂全愈 以后 凡遇阴虚有热之证 其稍有根柢可挽回者 于方中重用黄芪 知母 莫不 随手奏效 始知叔和脉法谓数至七八至为不治之脉者 非确论也 盖人禀 天地之气以生 人身之气化即天地之气化 天地将雨之时 必阳气温暖上 升 而后阴云会合大雨随之 黄芪温升补气 乃将雨时上升之阳气也 知 母寒润滋阴 乃将雨时四合之阴云也 二药并用 大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 之妙

26、膏泽优渥 烦热自退 此不治之治也 况劳瘵者多损肾 黄芪能大 补肺气 以益肾水之源 使气旺自能生水 而知母又大能滋肺中津液 俾 阴阳不至偏胜 即肺脏调和而生水之功益普也 黄芪 知母虽可并用以退 虚热 然遇阴虚热甚者 又必须加生地黄八钱或至一两 方能服之有效 或又问 肾气丸虽非专治虚劳之药 而 金匮 虚劳门 明载其治虚 劳腰疼 似虚者皆可服之 子独谓无甚效验 岂古方不可遵欤 答曰 肾 气丸若果按古方修制 地黄用干地黄 桂用桂枝 且止为丸剂 而不作汤 剂 用之得当 诚有效验 盖生地能逐血痹 神农本草经 而熟地 无斯效也 桂枝能调营卫 而肉桂无斯效也 血痹逐 则瘀血自消 营卫 调 则气血自理 至于山萸

27、肉之酸温 亦能逐痹 神龙本草经 山茱萸 逐寒湿痹 牡丹皮之辛凉 亦能破血 附子之大辛大温 又能温通血脉 与地黄之寒凉相济 以共成逐血痹之功 是肾气丸为补肾之药 实兼为开 瘀血之药 故列于 金匮 虚劳门 而为要方也 其止为丸剂而不作汤剂 者 诚以地黄经水火煎熬 则汁浆稠粘 性近熟地 其逐血痹之力必减 是以 神农本草经 谓地黄生者尤良也 后贤徐灵胎曾治一人 上盛下虚 胸次痰火壅滞 喘不能卧 将人参切作小块 用清火理痰之药煎汤 送服 而愈 后其病复发 病家自用原方 并人参亦煎服 病益甚 灵胎仍教以 依从前服法 其病仍愈 夫同一人参也 生切块送服则效 煎汤则不惟不 效 转至增剧 触类引伸 可以悟古人制

28、肾气丸之精义矣 或又问 肾气丸既按古方修制 可以有效 而 金匮 虚劳门 肾气 13 丸与大黄 虫丸之外 又有七方 皆可随证采择 则子之十全育真汤 似 亦可以不拟欤 答曰 金匮 虚劳门诸方 虽皆有效 而一方专治虚劳 门一证 若拙拟十全育真汤 实兼治虚劳门诸证 如方中用黄芪以补气 而即用人参以培元气之根本 用知母以滋阴 而即用山药 元参以壮真阴 之渊源 用三棱 莪术以消瘀血 而即用丹参以化瘀血之渣滓 至龙骨 牡蛎 若取其收涩之性 能助黄芪以固元气 若取其凉润之性 能助知母 以滋真阴 若取其开通之性 神农本草经 龙骨主症瘕 后世本草亦谓 牡蛎消血 又能助三棱 莪术以消融瘀滞也 至于疗肺虚之咳逆 肾虚

29、 之喘促 山药最良 治多梦之纷纭 虚汗之淋漓 龙骨 牡蛎尤胜 此方 中意也 以寻常药饵十味 汇集成方 而能补助人身之真阴阳 真气血 真精神 故曰十全育真也 劳瘵者多兼瘀血 其证原有两种 有因劳瘵而瘀血者 其人或调养失 宜 或纵欲过度 气血亏损 流通于周身者必然迟缓 血即因之而瘀 其 瘀多在经络 有因瘀血而成劳瘵者 其人或有跌伤碰伤 或力小任重 或 素有吐衄证 服药失宜 以致先有瘀血 日久浸成劳瘵 其瘀血多在脏腑 此二者服十全育真汤皆可愈 而瘀血在脏腑者 尤须多用破血之药 又瘀 在经络者 亦可用前方资生汤 加当归 丹参 瘀在脏腑之剧者 又宜用 拙拟理冲汤 或理冲丸 此数方可参变汇通 随时制宜也

30、世俗医者 遇脉数之证 大抵责之阴虚血涸 不知元气虚极莫支者 其脉可至极数 设有人或力作 或奔驰 至气力不能支持之时 其脉必数 乃以力倦之不能支持 以仿气虚之不能支持 其事不同而其理同也 愚临 证细心体验 凡治虚劳之证 固不敢纯用补药 然理气药多于补气药 则 脉即加数 补气药多于理气药 则脉即渐缓 是知脉之数与不数 固视乎 血分之盈亏 实尤兼视乎气分之强弱 故此十全育真汤中 台参 黄芪各 四钱 而三棱 莪术各钱半 补气之药原数倍于理气之药 若遇气分虚甚 者 犹必以鸡内金易三棱 莪术也 药性之补 破 寒 热 虽有一定 亦视乎服药者之资禀为转移 尝 14 权衡黄芪之补力 与三棱 莪术之破力 等分用之

31、原无轩轾 尝用三棱 莪术各三钱 治脏腑间一切症瘕积聚 恐其伤气 而以黄芪六钱佐之 服 至数十剂 病去而气分不伤 且有愈服而愈觉强壮者 若遇气分甚虚者 才服数剂 即觉气难支持 必须加黄芪 或减三棱 莪术 方可久服 盖 虚极之人 补药难为攻 而破药易见过也 若其人气壮而更兼鬱者 又必 须多用三棱 莪术 或少用黄芪 而后服之不至满闷 又尝权衡黄芪之热 力 与知母之寒力 亦无轩轾 等分用之可久服无寒热也 此论汤剂 作 丸剂则知母寒力胜于黄芪热力 而素畏热者 服之必至增热 素畏寒者 服之又转增寒 其寒热之力无定 亦犹补破之力无定也 故临证调方者 务须细心斟酌 随时体验 息息与病机相符 而后百用不至一失也

32、 附录 附录 直隶沧县李 来函 弟长男媳 年二十四岁 于本年 丙寅 正月间患寒热往来 自因素 畏服药 故隐忍不肯言 至四月初 家人来迓弟 言儿媳病剧 回家视之 虽未卧床不起 而瘦弱实难堪矣 诊其脉 弦而浮数 细询病情 言每逢 午后先寒后热 时而微咳无痰 日夜作泻十余次 黎明则头汗出 胸间绵 绵作疼 食一下咽即胀满难堪 而诸虚百损之状 显然尽露 筹思良久 为立逍遥散方 服两剂无效 因复至沧取药 适逢张 自津来沧 遂将 儿媳之病细述本末 张 曰 以弟之意 将用何方以治之 答曰 余拟将资生汤 十全育真汤二方 汇通用之 可乎 张 曰 得 之矣 此良方也 服之必效 弟遂师二方之义 用生怀山药八钱 生白

33、术 净萸肉 生鸡内金 生龙骨 生牡蛎 鲜石斛各三钱 丹参四钱 连 服四剂 诸证皆大轻减 又于原方加三棱 莪术 十全育真汤中用此二药 者 因虚劳之证多血痹也 各一钱 粉丹皮 地骨皮各二钱 又连服八 剂 诸病悉退 饮食增加 今已完全成功矣 15 3 醴泉饮 3 醴泉饮 治虚劳发热 或喘或嗽 脉数而弱 生山药 一两 大生地 五钱 人参 四钱 玄参 四钱 生赭 石 四钱 轧细 牛蒡子 三钱 炒 捣 天冬 四钱 甘草 二钱 劳热之证 大抵责之阴虚 有肺阴虚者 其人因肺中虚热熏蒸 时时 痒而作嗽 甚或肺中有所损伤 略一动作 辄发喘促 宜滋补肺阴 兼清 火理痰之品 有肾阴虚者 其人因肾虚不能纳气 时时咳逆上

34、气 甚或喘 促 宜填补下焦真阴 兼用收降之品 若其脉甚数者 陈修园谓 宜滋养 脾阴 盖以脾脉原主和缓 脉数者必是脾阴受伤 宜于滋阴药中 用甘草 以引之归脾 更兼用味淡之药 如薏米 石斛之类 特是人身之阴 所盖 甚广 凡周身之湿处皆是也 故阴虚之甚者 其周身血脉津液 皆就枯涸 必用汁浆最多之药 滋脏腑之阴 即以溉周身之液 若方中之山药 地黄 是也 然脉之数者 固系阴虚 亦系气分虚弱 有不能支持之象 犹人之 任重而体颤也 故用人参以补助气分 与玄参 天冬之凉润者并用 又能 补助阴分 且虑其升补之性 与咳嗽上逆者不宜 故又佐以赭石之压力最 胜者 可使人参补益之力下行直至涌泉 而上焦之逆气浮火 皆随之

35、顺流 而下 更可使下焦真元之气 得人参之峻补而顿旺 自能吸引上焦之逆气 浮火下行也 至于牛蒡子与山药并用 最善止嗽 甘草与天冬并用 最善 润肺 此又屡试屡效者也 初制此方时 原无赭石 有丹参三钱 以运化人参之补力 后治一年 少妇人 信水数月不行 时作寒热 干嗽连连 且兼喘逆 胸隔满闷 不 思饮食 脉数几至七至 治以有丹参原方不效 遂以赭石易丹参 一剂咳 与喘皆愈强半 胸次开通 即能饮食 又服数剂脉亦和缓 共服二十剂 诸病皆愈 以后凡治妇女月闭血枯 浸至虚劳 或兼咳嗽满闷者 皆先投 以此汤 俾其饮食加多 身体强壮 经水自通 间有瘀血暗阻经道 或显 有症瘕可据者 继服拙拟理冲汤 或理冲丸以消融之

36、则妇女无难治之病 16 矣 若其人胸中素觉短气 或大便易滑泻者 又当预防其大气下陷 大气 下陷详升陷汤 用醴泉饮时 宜减赭石 牛蒡子 并一切苏子 蒌仁 紫菀 杏仁 治咳喘套药皆不宜用 按按 短气与喘原迥异 短气者难于呼气不上达也 喘者难于吸气不下 降也 而不善述病情者 往往谓喘为 上不来气 是以愚生平临证 凡 遇自言上不来气者 必细细询问 确知其果系呼气难与吸气难 而后敢为 施治也 又按又按 方书名咳喘曰 咳逆 喘曰 喘逆 因二证多由逆气上干 也 而愚临证实验以来 知因大气下陷而咳喘者 亦复不少 盖肺悬胸中 必赖大气以包举之 而后有所附丽 大气以鼓舞之 而后安然呼吸 大气 一陷 则包举之力微

37、肺即无所附丽 而咳嗽易生 鼓舞之机滞 肺必努 力呼吸 而喘促易作 曾治一少年 泄泻半载方愈 后因劳力过度 觉喉 中之气不舒 五六呼吸之间 必咳嗽一两声 而其气始舒 且觉四肢无力 饮食懒进 诊其脉微弱异常 知其胸中大气下陷 以拙拟升陷汤 数剂而 愈 又又 曾治一人 年近五旬 素有喘疾 因努力任重 旧证复发 延医 服药罔效 后愚诊视其脉 数近六至 而兼有沉濡之象 愚疑其阴虚不能 纳气 因其脉兼沉濡 不敢用降气之药 遂用熟地 生山药 枸杞 玄参 大滋真阴之药 大剂煎汤 送下人参小块二钱 连服三剂脉即不数 仍然 沉濡 喘虽见轻 仍不能愈 因思此证得之努力任重 胸中大气因努力而 陷 所以脉现沉濡 且其背

38、恶寒而兼发紧 此亦大气下陷之征也 亦治以 升陷汤 方中升麻 柴胡 桔梗皆不敢用 以桂枝尖三钱代之 因其素有 不纳气之证 桂枝能升大气 又能纳气归肾也 理详参赭镇气汤下 又 外加滋阴之药 数剂全愈 详案在升陷汤下 按此二证之病因 与醴泉 饮所主之病迥异 而其咳喘则同 必详观升陷汤后跋语 及所载诸案 始 明治此二证之理 而附载于此者 恐临证者审证不确 误以醴泉饮治之也 17 沈阳娄 年二十二 虚劳咳嗽 其形羸弱 脉数八至 按之即无 细询之 自言曾眠热炕之上 晨起觉心中发热 从此食后即吐出 夜间咳 嗽甚剧 不能安寝 因二十余日寝食俱废 遂觉精神恍惚 不能支持 愚闻之 知脉象虽危 仍系新证 若久病至此

39、 诚难挽回矣 遂投以醴泉 饮 为其呕吐 将赭石改用一两 重用赭石之理详参赭镇气汤下 一剂 吐即止 可以进食 嗽亦见愈 从前五六日未大便 至此大便亦通下 如 此加减服之 三日后脉数亦见愈 然犹六至余 心中犹觉发热 遂将玄参 生地皆改用六钱 又每日于午时 用白蔗糖冲水 送服西药阿斯匹林 药 性详参麦汤下 七厘许 数日诸病皆愈 脉亦复常 沈阳苏 年三十许 劳嗽二年不愈 动则作喘 饮食减少 更医 十余人 服药数百剂 分毫无效 羸弱转甚 来院诊治 其脉数六至 虽 细弱仍有根柢 知其可治 自言上焦恒觉发热 大便三四日一行 时或干 燥 遂投以醴泉饮 为其便迟而燥 赭石改用六钱 又加鸡内金二钱 捣 细 恐其病

40、久脏腑经络多瘀滞也 数剂后饭量加增 心中仍有热时 大 便已不燥 间日一行 遂去赭石二钱 加知母二钱 俾于晚间服汤药后 用白蔗糖水 送服阿斯匹林四分之一瓦 得微汗 后令于日间服之 不 使出汗 数日不觉发热 脉亦复常 惟咳嗽未能全愈 又用西药几阿苏六 分 薄荷冰四分 和以绿豆粉为丸 梧桐子大 每服三丸 日两次 汤药 仍照方服之 五六日后咳嗽亦愈 身体从此康健 一瓦等于一克 4 一味薯蓣饮 4 一味薯蓣饮 治劳瘵发热 或喘或嗽 或自汗 或心中怔忡 或因小便不利 致大 便滑泻 及一切阴分亏损之证 生怀山药 四两 切片 煮汁两大碗 以之当茶 徐徐温饮之 18 山药之性 能滋阴又能利湿 能滑润又能收涩 是

41、以能补肺补肾兼补 脾胃 且其含蛋白质最多 在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 特性甚和平 宜多 服常服耳 陈修园谓 山药为寻常服食之物 不能治大病 非也 若果不治大病 何以 金匮 治劳瘵有薯蓣丸 尝治一室女 温病痰喘 投以小青龙加石 膏汤 又遵 伤寒论 加减法 去麻黄加杏仁 喘遂定 时已近暮 一夜 安稳 至黎明喘大作 脉散乱如水上浮麻 不分至数 此将脱之候也 取 药不及 适有生山药两许 急煮汁饮之 喘稍定 脉稍敛 可容取药 方 中仍重用山药而愈 详案在仙露汤下 一室女 月信年余未见 已成劳瘵 卧床不起 治以拙拟资生汤 复 俾日用生山药四两 煮汁当茶饮之 一月之后 体渐复初 月信亦通 一妇人 产后十余日 大

42、喘大汗 身热劳嗽 医者用黄芪 熟地 白 芍等药 汗出愈多 后愚诊视 脉甚虚弱 数至七至 审证论脉 似在不 治 俾其急用生山药六两 煮汁徐徐饮之 饮完添水重煮 一昼夜所饮之 水 皆取于山药中 翌日又换山药六两 仍如此煮饮之 三日后诸病皆愈 一人 年四十余 得温病十余日 外感之火已消十之八九 大便忽然 滑下 喘息迫促 且有烦渴之意 其脉甚虚 两尺微按即无 亦急用生山 药六两 煎汁两大碗 徐徐温饮下 以之当茶 饮完煎渣再饮 两日共用 山药十八两 喘与烦渴皆愈 大便亦不滑泻 附录 附录 直隶青县张 来函 侄女 已于归数载 因患瘰疬证成痨 喘嗽不休 或自汗 或心 中怔忡 来函索方 余揣此系阴分亏损已极所

43、致 俾先用一味薯蓣饮 每 19 日用生怀山药四两 煮汁两大碗 当茶频频温饮之 不数剂 喘定汗止 咳嗽亦见轻 继又兼服薯蓣粥 作点心用之 渐渐全愈 奉天法库县万 来函 家慈患痰喘咳嗽病 三十年于兹矣 百方不效 且年愈高 病愈进 乃于今春宿病既发 又添发灼 咽干 头汗出 食不下等证 生虽习医 此时惟战兢不敢处方 遂请一宿医诊视 云是痰盛有火 孰知是肺气与脾 阴肾阴将虚竭也 与人参清肺汤 加生地 丹皮等味 服二剂 非特未效 遂发灼如火 更添泄泻 有不可终日之势 于是不敢诊治 自选用资生汤 方 服一剂 亦无显效 转思此时方中于术 牛蒡子 鸡内金等味有未合 也 因改用一味薯蓣饮 用生怀山药四两 加玄参三

44、钱 服一剂见效 二 剂大见效 三剂即病愈强半矣 后乃改用薯蓣粥 用生怀山药一两为细末 煮作粥 少调以白糖 每日两次当点心服之 又间进开胃之药 旬余而安 5 参麦汤 5 参麦汤 治阴分亏损已久 浸至肺虚有痰 咳嗽劳喘 或兼肺有结核者 人参 三钱 干麦冬 四钱 带心 生山药 六钱 清半夏 二 钱 牛蒡子 三钱 炒 捣 苏子 二钱 炒 捣 生杭芍 三钱 甘 草 钱半 人参为补肺之主药 而有肺热还伤肺之虞 有麦冬以佐之 则转能退 热 麦冬为润肺之要品 而有咳嗽忌用之说 有半夏以佐之 则转能止嗽 至于山药 其收涩也 能助人参以补气 其粘润也 能助麦冬以滋液 虽 多服久服 或有壅滞 而牛蒡子之滑利 实又可

45、以相济 且牛蒡子能降肺 气之逆 半夏能降胃气 冲气之逆 苏子与人参同用 又能降逆气之因虚 20 而逆 平其逆气 则喘与嗽不治自愈矣 用白芍者 因肝为肺之对宫 肺 金虚损 不能清肃下行以镇肝木 则肝火恒恣横而上逆 故加芍药以敛戢 其火 且芍药与甘草同用 甘苦化合 味近人参 即功近人参 而又为补 肺之品也 按 古方多以麦冬治肺虚咳嗽 独徐灵胎谓嗽者断不宜用 盖以其汁 浆胶粘太甚 肺中稍有客邪 即可留滞不散 惟济以半夏之辛燥开通 则 不惟治嗽甚效 即治喘亦甚效 故仲景治伤寒解后 虚羸少气 气逆欲吐 有竹叶石膏汤 麦冬与半夏同用 治火逆上气 有麦门冬汤 以麦冬为君 亦佐以半夏也 又肺虚劳嗽者 医者多忌

46、用半夏 是未知半夏之性者也 徐灵胎曰 肺属金 喜敛而不喜散 盖敛则肺叶垂而气顺 散则肺叶 张而气逆 半夏之辛 与姜 桂之辛迥别 入喉则闭不能言 涂金疮则血 不复出 辛中滞涩 故能疏又能敛也 又辛之敛与酸之敛不同 酸则一主 于敛 辛则敛中有发散之意 尤与肺投合也 又喻嘉言赞麦门冬汤中用半 夏曰 于大建中气 大生津液药中 增入半夏之辛温一味 以利咽下气 此非半夏之功 实善用半夏之功也 愚对于此证 悉心研究 知其治法 当细分为数种 肾传肺者 以大 滋真阴之药为主 以清肺理痰之药为佐 若拙拟之醴泉饮是也 肺传肾者 以清肺理痰之药为主 以滋补真阴之药为佐 若此参麦汤是也 其因肺肾 俱病 而累及脾胃者 宜

47、肺肾双补 而兼顾其脾胃 若拙拟之滋培汤 珠 玉二宝粥是也 如此分途施治 斟酌咸宜 而又兼服阿斯匹林 凡其脉之 稍有根柢可挽回者 需以时日皆愈也 至于但肺有结核 而未累及他脏者 可于斯编治肺病方中 酌其治法 论肺病治法 实合虚劳肺病详细论之也 凡治虚劳及肺病者皆宜参观 阿斯匹林 其性凉而能散 善退外感之热 初得外感风热 服之出凉 汗即愈 兼能退内伤之热 肺结核者 借之以消除其热 诚有奇效 又善 治急性关节肿疼 发表痘毒 麻疹及肠胃炎 肋膜炎诸证 西药中之最适 用者也 21 特其发汗之力甚猛 若结晶坚而大者 以治外感 半瓦即可出汗 若 当天气寒凉 或近寒带之地 须服至一瓦 或至瓦半 若其略似白粉

48、微 有结晶者 药力薄弱 服至一瓦方能出汗 多可服至瓦半或二瓦 是在临 证者相其药力之优劣 而因时 因地 因人制宜也 至用阿斯匹林治内伤 其分量尤须少用 因内伤发热之人 阴虚阳浮 最易发汗 西人用治肺结核之热 日服三瓦 其在欧洲地寒 且其人自幼 多肉食 脏腑营卫壮固 或者犹可 在吾中华则定然不可 是以丁仲祜用 阿斯匹林治肺结核 一日三次共服一瓦半 则视西人所用之分量减半矣 愚用阿斯匹林治肺结核 视西人所用之数 则减之又减 曾治一少年 染肺结核 咳嗽食少 身体羸弱 半载不愈 求为诊治 遂投以理肺清痰 健胃滋阴之药 又于晚间临睡时 用白蔗糖冲水 送服阿斯匹林三分之一 瓦 须臾周身即得大汗 过三点钟其

49、汗始止 翌日觉周身酸懒 盖因汗太 过也 而咳嗽则较前见轻 食欲亦少振 继服滋补之药数剂 每日只用阿 斯匹林六分之一瓦 作一次服下 或出微汗 或不出汗 从此精神渐渐清 爽 调治月余而愈 自此以后 用阿斯匹林治肺结核 必先少少试服 初 次断不敢稍多也 至西人谓防其出汗 可与止汗之药同服 亦系善法 然仍恐服后止汗 之药不效 而阿斯匹林之发汗 仍然甚效也 愚治肺结核证 若一日用至 一瓦 或一瓦强 恒作十次 或十余次服下 勿须用止汗之药 亦可不出 汗 即有时微见汗 亦系佳兆 凡劳瘵阴虚之证 其脉之急数者 无论肺结核与不结核 于每服滋补 剂外 皆宜服阿斯匹林 或半瓦 或至一瓦 恐其出汗多 分几次服下 其初

50、日服之俾微见汗 后日日常服 以或出汗或不出汗为适宜 如此旬日 之间 脉之数者可渐和缓 22 附录 附录 广西柳州宾 来函 治一妇人 年四十三岁 素因家务劳心 又兼伤心 遂患吐血 后吐 血虽愈 而喘嗽殊甚 夜不能卧 诸医率用枇杷叶 款冬花 杏仁 紫菀 贝母等药治之 其后右边面颧淡红肿起 嗽喘仍不少愈 后仆为诊治 先 投以王清任少腹逐瘀汤加苏子 沉香二剂 继服书中参麦汤八剂 喘嗽皆 愈 又 治一男子 年四十六岁 心中发热作喘 医治三年无效 仆为诊 视 先投以书中首方资生汤 遵注加生地黄六钱 一剂见轻 数剂病愈强 半 继用参麦汤数剂 病愈十之八九 然病已数年 身体羸弱 非仓猝所 能复原 望先生赐惠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神马书局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qrcode

神马书局 © All Rights Reserved.  神马书局 ssmr.cn
Powered by Ssmr.cn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