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页"电子古籍清淨經合註网盘下载.pdf

75页"电子古籍清淨經合註网盘下载.pdf

道家道教访客2022-06-23 11:34:4134A+A-
PC下载地址:https://www.5shubook.com/p-13490.html

手机下载地址:https://m.5shubook.com/p-13490.html


《电子古籍清淨經合註网盘下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古籍清淨經合註网盘下载.pdf(75页珍藏版)》请在周易易学书店|道易五术书社上搜索。

1、中華道典叢書 清靜經合註 靈九道壇刊印 清靜經合註 一 湖北省十堰市賽武當道協泰山觀 甘肅省蘭州市白雲觀 福建省福州市天后宮 聯合倡印 宋仁宗皇帝御讚 大哉至道 無爲自然 刼終刼始 先地先天 含光默默 永刼綿綿 東訓尼父 西化金仙 百王取則 累聖攸傳 衆教之祖 玄之又玄 道教經書 免費贈閱 流通傳誦 功德無量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 道曆肆柒壹壹年 歲在甲午吉旦 重脩公元二零一四 清靜經合註一 靈九道壇 刊印 靈九道壇 中華道典叢書 據 明 正統道藏 校刊 一 二 道藏閣 天一藏書閣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目錄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合註 目錄 太上老君說常淸

2、靜眞經 八洞仙祖合註 五 太上老君說常淸靜經註 瑩蟾子李道純註 十五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 無名氏註 廿五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 白玉蟾分章正誤隱微子王元琿註 一 三 三 四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太上老君說常淸靜眞經 八洞仙祖合註 天地之道 恒久而不已 君子法天行之健 亦用是 自强而 不息 中庸引詩旣曰 於穆不已 又引文德之純 曰 純亦不 已 若此者 皆發明 太上淸靜經 一箇常字 人患無常 倘少雜 不克常自淸淨 終不得爲淸靜也 老君曰 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 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 强名曰道 兩儀奠定 而後天地之位立矣 天地 有形者也 而生是

3、天 地者 却自無形 無形者何 道也 自烏兔代嬗而出 日月之 運見矣 日月 有情者也 而生是日月者 却自無情 無情者 何 道也 自是而品物流形 有知無知 長養於天地日月中 者 物之數號萬矣 萬物 皆有名者也 而生是萬物者 亦自 無名 無名者何 道也 是道也 其名何昉乎 曰 無所昉也 亦 第摹擬髣髴 强爲名之曰道而已矣 夫道者 有淸有濁 有動有靜 天淸地濁 天動地靜 男淸女濁 男動女靜 降本流末 而生萬物 自有天地萬物以來 淸濁動靜之分 昭然若揭矣 而不知 其淸濁動靜 固自大道中來 惟道有淸濁動靜 斯敦化而 川流於 以各具道之一體 而分形著見 如天則得道之淸 而淸也 地則得道之濁而濁也 而男象天

4、則禀天之淸者 實本道之淸 女象地 則禀地之濁者 實本道之濁 而或動 以直 或靜以翕 天地男女 亦罔不適肖乎道 道非天地男 五 六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女之大範圍也乎 故旣有天地 則生男女 旣有男女 則生 萬物 是一本而散爲萬殊者也 淸者濁之源 動者靜之基 人能常淸靜 天地悉皆歸 夫以天地之大 男女之繁 而皆不出乎淸濁動靜之外 則 是淸濁動靜 烏容不窮其 哉 淸與濁相反 迨由淸而濁 不見爲淸矣 要其所以 淸者固自在也 濁激則仍淸 淸固 濁之源也 動與靜相反 迨動極而靜 不見其動矣 要其所 以 動者本根於靜也 動而無動 猶是靜而無靜也 此動所 以爲靜之基也 人特患不能淸

5、靜耳 卽能淸而不能常守 能靜而不能常貞 終不得謂之淸靜 卽不得謂之常淸靜 也 果其能之 則配天地 而無疆矣 兩大有不歸之也哉 夫人神好淸 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 而欲牽之 常能遣其欲 而 心自靜 澄其心 而神自淸 自然六欲不生 三毒消滅 是淸靜也 領於谷神 而持於無心者也 神未嘗不好淸 而 妄心擾之 則神不勝妄矣 心好靜而私欲牽之 則心不勝 私矣 邪正不兩立 固自彰彰若是 果能遣其私欲之滋 澄 其本心之明 而心罔有不靜 神罔有不淸 維彼六欲三毒 各自消滅 而無或萌蘖之竊發矣 所以不能者 爲心未澄 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 内觀其心 心無 其心 外觀其形 形無其形 遠觀其物 物無其物 此亦人人共能之事 而

6、衆生所以不能者 心未之澄 欲未 之遣也 惟心不澄 則從心生形 從心生物 而妄心競起 不 可究詰 是皆有心之見者 存而心遂相牽於胡底 於此而 有能遣之者 不惟外觀遠觀 無形無物 卽内觀其心 而亦 七 八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心無其心 心且無矣 亦何有形與物哉 三者旣悟 惟見於空 觀空亦空 空無所空 所空旣無 無無亦 無 無無旣無 湛然常寂 夫無心 因以無形而無物 一朝頓悟 萬象皆空 謂之三者 見空 可也 不僅三者見空 其亦可也 夫於實處見空 而遂 執以爲空 則猶有空之所也 有空之所 尙非眞空 惟空無 所空 則雖在空中 並不知其爲空 則是所謂無也 而要之 無無亦無 猶是

7、空無所空 則第湛然常寂也云爾 寂無所寂 欲豈能生 欲旣不生 卽是眞靜 眞常應物 眞常得 性 常應常靜 常淸靜矣 迨至寂 亦無所寂 則吾心 卽天之心 地之心 亦卽道之心 矣 道本渾渾噩噩 不可名有 亦不可名無者也 心印乎道 欲亦何自生乎 欲旣不生 卽是眞淸 而眞靜矣 惟眞則可 以應酬乎萬物 亦惟眞則可以自得其本性 而再矢之以 常 豈不常淸而常靜也哉 如此淸靜 漸入眞道 旣入眞道 名爲得道 雖名得道 實無所 得 爲化衆生 名爲得道 能悟之者 可傳聖道 夫道本淸靜者也 我旣如此淸靜 則可以漸入乎眞道矣 入道卽可以名得道矣 然便謂之得 則尙非空無所空 寂 無所寂 無無亦無之道也 故雖名得道 而實無得之

8、 之所 本不可以言得 乃以化衆生 而不以實有所得誘之 彼衆 生安肯向淸靜路上來 則不得不以得道名之也 世人能 悟到此 豈不可以傳聖道乎哉 老君曰 上士無爭 下士好爭 上德不德 下德執德 執著之者 九 十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不名道德 道在淸靜 如是知之者 欲得乎道 而恥不得乎道 於是乎 爭心起焉 偶或得之 則拳拳執持 而弗敢失 爭之執之似 也 然此下士之所爲 而上士不出此也 上士則無爭 而德 不德矣 總之 道無定方 於此而寓 於彼而寓 淸者道也 濁 者亦道 靜者道也 動者亦道 人能看得大道圓通 方可頭 頭見道 而無取乎執著爲也 若執著之 則不名道德矣 此 無起執著天

9、經 所以致儆於斷障也夫 衆生所以不得眞道者 爲有妄心 旣有妄心 卽驚其神 旣驚 其神 卽著萬物 旣著萬物 卽生貪求 旣生貪求 卽是煩惱 煩 惱妄想 憂苦身心 便遭濁辱 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 永失眞道 執著之見 固不可有 而虛妄之心 尤不可萌 一有妄心 則 神出乎舍 驚而弗得寜矣 神驚而弗寜 則物交物而紛華 靡麗 比比相著 而貪求之念 自不能已 迨求之弗得 煩惱 叢生 而身心皆爲之憂苦 於是乎 淸者全淪於濁中 而不 驚其寵 輒遭其辱 以致流浪生死 常沉滯夫苦海 永失乎 眞道 是可哀矣 眞常之道 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 常淸靜矣 第是眞道也 淸爲眞淸 靜爲眞靜 而得之者 斷未有不自 能悟來 果能悟得這箇

10、道 空而無空 寂而無寂 則亦淸而 無淸 靜而無靜矣 夫何有不常淸常靜 而爲荷道之偉人 也哉 甚矣 太上此篇淸靜之言 固與道德經相表裏者也 至矣 蔑以加矣 於是 八洞仙祖 相與共訂眞經秘髓 復敬爲總註曰 道本 十一 十二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無 何有形 何有情 又何有名 形無則眞空見 情無則妄念 捐 名無則萬緣息 無諸繫滯 自無貪求 無或貪求 自無煩 惱 不生動隙 夫安有動 不著濁根 夫安有濁 卽濁是淸 卽 動是靜 靜而無靜 斯爲眞靜 淸而無淸 斯爲眞淸 蓋空以 無所空爲空 寂以無所寂爲寂 方能化去執著 悟入元關 一滯聲色 迷惑有無 是心是身焉得淸靜 八祖旣指陳秘 要

11、 又復共賡以咏嘆之曰 心心心 果有心 究何心 身身身 果有身 究何身 是心 道之心 道之心 曰無心 是身 道之身 道之身 曰無身 無身而身靜 無心而心淸 身心淸靜而無 形 以還大道之無形 身心淸靜而無情 以還大道之無情 身心淸靜而無名 以還大道之無名 是爲淸靜之傳燈 仙翁葛祖曰 吾得眞道 曾誦此經萬遍 此經是天人所習 不傳下士 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 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 帝君 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 以上皆係口口相傳 不記 文字 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上士悟之 昇爲天官 中士修之 南宫列仙 下士得之 在世長年 遊行三界 身入金門 左元眞人曰 學道之士 持誦此經者 卽得十天善神 擁護 其身 然後玉符保神

12、金液煉形 形神俱妙 與道合眞 正一眞人曰 人家有此經 悟解之者 災障不干 衆聖護門 神昇上界 朝拜高尊 功滿德就 相感帝君 誦持不退 身騰 紫雲 常淸常靜天尊三稱 太上老君說常淸靜眞經終 十三 十四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太上老君說常淸靜經註 都梁參學清庵瑩蟾子李道純註 老君曰 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 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 强名曰道 纔言可道 卽非常道 旣不可道 何以名道 咦 只這道之一 字 已道了也 視之不足見 聽之不足聞 搏之不可得 用之 不可旣 惟惚惟恍 不屬聲聞 曰希曰夷 無有定體 若作聲 聞 會不足以成 若作定體 求不足以應變 道雖

13、無形 因天 地生育 其形可見 道雖無情 推日月運行 其情可察 道雖 無名 窮萬物長養 其名可立 易繫云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變化見矣 非道之形乎 又曰 鼓之以雷霆 潤之以風雨 日 月運行 一寒一暑 非道之情乎 又曰 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非道之名乎 道本無名 聖人强立名道者 通天下萬變 歸 天下之殊途 坦平驀直 大路之謂也 夫道者 有清有濁 有動有靜 天清地濁 天動地靜 男清女濁 男動女靜 降本流末 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 動者靜之基 人 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 鴻濛未判 動靜之理已存 清濁旣分 動靜之機始發 清而 昇者曰天 濁而降者曰地 天地一闔闢 一陰陽 互動互靜 機緘不已 四時成焉 百物生焉

14、天地之性 人爲貴 人於物 之最靈 男法天 女法地 男清女濁 卽天地昇降也 男動女 靜 卽天地闔闢也 天地絪縕 萬物化生 降本流末 生生化 化 而無有休息 太上始言無形無情 無名天地之始 次言 有動有靜 謂有名萬物之母也 若復有人 知此兩者同出 十五 十六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異名 則知清濁本一 動靜不二 流雖濁而其源常清 用雖 動而其體常靜 清靜久久 神與道俱 與天地爲一 夫人神好清 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 而慾牽之 常能遣其慾 而 心自靜 澄其心 而神自清 自然六慾不生 三毒消滅 有道之士 常以道制慾 不以慾制道 以道制慾 神所以清 心所以靜 至道與神炁 混混淪淪 周

15、乎三才萬物 應變而 無窮 至廣大 盡精微矣 苟以慾制道 失道者也 失道之士 欲心一萌 無所不至 權利牽於外 念慮煎於內 心爲物轉 神爲心役 心神旣不清靜 道安在哉 常能制慾 則歸心不 動 歸心不動 則自然澄澄湛湛 絶點翳純清 復其本然清 靜之大矣 何慾之有 易傳云 山下有澤損 君子以懲忿窒 慾 其斯之謂歟 所以不能者 爲心未澄 慾未遣也 能遣之者 內觀其心 心無 其心 外觀其形 形無其形 遠觀其物 物無其物 三者旣悟 惟 見於空 太上云 清靜爲天下正 所謂正者 至公無私也 惟天理之 至公 爲能勝人慾之至私 世人所以不能造道者 非不能 也 爲物慾之所眩也 絶慾之要 必先忘物我 忘物我者 內 忘其

16、心 外忘其形 遠忘其物 三者旣忘 復全天理 是名大 卽艮止之義也 易云 艮其背 不獲其身 行其庭 不見其人 無咎 艮其背 卽內觀其心 心無其心也 不獲其身 卽外觀 其形 形無其形也 行其庭 不見其人 卽遠觀其物 物無其 物也 無咎卽無欲也 太上云 咎莫大於欲得 卽此義也 至 於物慾見空 則清靜之天復矣 十七 十八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觀空亦空 空無所空 所空旣無 無無亦無 無無旣無 湛然常 寂 寂無所寂 欲豈能生 欲旣不生 卽是眞靜 眞常應物 眞常 得性 常應常靜 常清靜矣 攸攸萬事不是空 一以貫之 終歸無物 此遣慾之要也 以 空遣慾 慾旣不生 和空亦無 空旣無矣

17、無亦無也 無無旣 無 湛然寂然 湛寂亦無 是名眞靜 湛然常寂者 凝神入空 寂也 寂無所寂者 融神出空寂也 所謂眞靜 非不動也 若 以不動爲靜 則是有定體也 有定體 則不足以應變 所以 眞常應物 眞常得性者 動而應物 而眞體不動也 作如是 見者 常應常靜 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 漸入眞道 旣入眞道 名爲得道 雖名得道 實無所 得 爲化衆生 名爲得道 能悟之者 可傳聖道 寂然不動爲體 感而遂通爲用 是名眞靜 至於體用一源 顯微無間 眞常之道得矣 得之一字 亦是强名 若謂實有 所得 則不足以爲道 聖人惟恐世人 不知有無相生之理 落斷常邪見 故以得道委曲成全 使其積漸而至頓成也 至於嘿而成之 不言而信 聖

18、道可造也 所謂傳者 不傳之 傳也 聖道者 聖而不可知之之謂也 老君曰 上士無爭 下士好爭 上德不德 下德執德 執著之者 不名道德 遵儒書不爭之言 行釋經無爭之行 此一法出於無法 洞 觀 契 是名上士也 下士則不然 下士之心好勝 常自滿 自見 是自矜伐 致爭之由也 纔有微善 執爲己德 吾必謂 之無也 上士返是 上士晦德以謙 自牧不自見 是不自矜 十九 二十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伐 夫惟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太上所謂 上德不德 是 以有德 卽此義也 執著之者 德尚不明 何以明道哉 衆生所以不得眞道者 爲有妄心 旣有妄心 卽驚其神 旣驚 其神 卽著萬物 旣著萬物 卽生貪

19、求 旣生貪求 卽是煩惱 煩 惱妄想 憂苦身心 便遭濁辱 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 永失眞道 下士好爭執德 爲有妄心 所以然也 古德云 常滅妄心 不 滅照心 一切不止之心 皆妄心也 一切不動之心 皆照心 也 妄想一萌邪正分 樞機一發榮辱判 可不勉哉 妄心不 止 生種種差別因緣 至於涉穢途 觸禍機 落陰趣 未有不 始於妄心也 學道之士 固當謹始 始若不謹 焉得有終 妄 念始萌 不自知覺 神爲心役 心爲物牽 縱三尸之熾盛 爲 六慾之擾攘 豈得不著物耶 著物之故 貪求心生 旣生貪 求 卽是煩惱 妄想種種相緣 無由解脫 至於憂苦身心 便 遭濁辱 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 永失眞道 良可悲哉 所以妄 想之心 輪迴之根

20、本也 衆生所以不得眞道者 爲妄想心 不滅 所以然也 眞常之道 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 常清靜矣 見在此身 亦從妄想中來 身生而後有情緣 情緣而後有 憂苦 妄增緣起 直入輪迴 前無始而後無終者 舉世皆然 惟悟道者 照心常存 照破種種緣相 皆是妄幻 勿令染著 照心旣存 妄心無能爲也 久久純熟 決定證清靜身 作是 見者 眞常之道得矣 所謂照心者 卽天心也 眞常者 卽無 妄也 了悟此心 則有妄之心復矣 無妄之道成矣 無妄所 以次復也 易曰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到這裏 纖芥幽微 悉 廿一 廿二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皆先照 至於如如不動 了了常知 至覺至靈 常清常靜 眞 常之道 至是

21、盡矣 聖人之能事畢矣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終 廿三 廿四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 無名氏註 老君曰 大道无形 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 運行日月 大道无名 長養萬物 老君論其大道三无之德 一者 大道一无形質 而生育天 地 二者 大道二无情性 而運行日月 三者 大道三无名相 而長養萬物 如何是一无形質 而能生育天地 言大道清 而至靈 靜而至虛 靈虛杳 自然之炁 故无形質 雖无形 質 而能生育天地 此大道之德也 二无情性而能運行日 月 言大道又无情性 自然之炁而運行日月 能照於萬象 此大道之二德也 三无名相而能長養萬物 言大道旣无 形質 亦无情性 而能生育天

22、地 運行日月 又无名相之呼 稱 一炁潜通而化生萬物 言此大道禀而行之 天地者 上 至頂門泥丸宫 下至足底湧泉穴 日月者 上至左目右目 下至腎 萬物者 身中萬神也 夫人之受身 皆從道之一炁 所生 承天順地 合化隂陽 父母生育 結成形體 是故一月 爲胞天 二月爲胎地 三月爲三魂 四月爲七魄 五月生五 臟 六月化六腑 七月明七竅 八月八景降 九月神降一萬 八千 內外相合三萬六千精光 神降形具 十月滿足而受 生 故知大道无其形質 元炁而能變有形之炁 有形之炁 者 元氣也 乃八百一十丈 保而愛之 愛則身不敗失 如大 道无其形質 而運其眞精 養其腎精不敗 而目自明 又知 大道无其名字 而得眞精之炁爲其形

23、形爲受炁之本 炁 是有形之根 有其氣而有其精 有其精而有其神 故知氣 廿五 廿六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者神之母 神者炁之子 子母不離 謂之得道 故曰 大道无 形 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 運行日月 大道无名 長養萬物 人 能愛形則養炁保神 則達眞常清淨之道 文中子曰 靜以 思道 清以修身 如此者 能清靜矣 吾不知其名 強名曰道 吾者 太上自稱也 亦是我也 太上言此大道 雖有三无之 德 一无形質 而能自然生育天地 二无情性 而能自然運 行日月 三无名相 自然長養萬物 而我不知其的實之名 謂上無復祖 唯道乃獨尊 故且強呼爲道 故曰 吾不知其 名 強名曰道 言物在杳杳漠漠之際

24、而不知名 降而顯之 則有焉 名者 道之用也 聖人用无名之樸治天下 文中子 曰 用无跡之物而自化 易曰 神而化之 使民宜之 昔唐太 宗治天下 臣服萬方 以无名之化 不用威刑 而斷死囚三 百 天下无有犯於司獄 斗粟三文 道行千里 人不齎粮 此 之道盛矣 而用其无名也 故太上云 吾不知其名 強名曰 道 人之修行 初无其名 修之而有 其眞人名也 夫道者 有清有濁 有動有靜 道者 顯其大道也 老君言 吾不知大道之名 且權稱之道 雖无形質 雖無情性 雖无名相 而能潜通一炁 一炁之中 有清而有濁 有動而有靜 修眞之士 要體其道 體要清而 返濁 神要靜而返動 清濁動靜得所 可謂道矣 故曰 有清 有濁 有動有靜

25、 文中子曰 時清則清 時濁則濁 時行則行 此之謂和光同塵 守清淨之道也 昔唐慶元中 有獵者孫 壽 居於海濵 以畋獵爲生 有日於大澤之中 忽野火所燒 廿七 廿八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草木 連天煙焰 草木焚盡 唯有一叢草木茂盛 獨不焚燼 孫壽疑而徃之 乃見草木之中有道庵一所 孫壽推而入 之 其裹面有一老叟 年可七旬 惟於案上展經一卷讀之 孫壽拜之而詢曰 先生讀者何也 老叟驚曰 何人至此 孫 壽告曰 某乃一獵士 適來見炬火燒野皆盡 惟先生獨燎 不延 先生曰 吾居此庵四百餘年 未常見水火之變也 壽 曰 先生早來誦者何經 先生曰 是太上老君說常清淨眞 經 壽曰 何者名爲清淨經

26、 居吾語汝 夫清靜者 道也 德也 故吾之宅清淨者 吾之素也 清淨而柔和者 吾之守也 清 淨應化而无窮者 吾之變也 清淨而澹泊者 吾之德也 吾 能守此清淨 而變化無窮 又何懼火災 時清則清 時濁則 濁 時動則動 時靜則靜 吾能行此道 何懼火焉 孫壽聞道 乃棄弧矢而禮 授其經 悟其道 亦名於世 蓋大道者 有清 則有濁 有動則有靜 天清地濁 天動地靜 言大道至无 潜通一炁之中 有清有濁 清炁凝而上昇爲 天 濁炁流而下降爲地 故天爲陽 陽好動 地爲隂 隂好靜 動者 天之炁也 靜者 地之炁也 故曰 天清地濁 天動地靜 文中子曰 天清而安 地濁而結 結者 可與立也 天動而變 地靜而寧 寧者 可與權也 此乃

27、天清地濁 天動地靜 此經 念者 還有驗乎 答曰 昔唐時有白仁哲 爲朱陽縣尉 因差 運米於遼東 忽逢大風起 四望昏黑而盡 波濤湧沸 仁哲 乃惶怖不已 而忽於空中有人言曰 公念得太上老君清 淨眞經 何不速誦 仁哲急念三十餘遍 只見金光從口而 廿九 三十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出 不久風息浪靜 同舟濟者三百餘人 皆見金光從口中 出 仁哲歸家 捨其一任俸作黃籙大醮 設無遮大會 鏤板 印施眞經三千部 仁哲壽年一百一十九歲 坐亡 是故清 淨眞經之驗也 男清女濁 男動女靜 男者陽也 女者隂也 男陽清而主動 女隂濁而主靜 此二 品大底言隂陽 清而復濁 動而復靜 故云男清女濁 此者 乃

28、太上再分大道 以混元一炁而包裹天地 蹩躄隂陽 天 主輕清則陽生 陽生則主動 地主重濁而隂生 隂生則主 靜 如此隂陽 因動靜而交感 交感則元精降 元精降則萬 物生 易曰 天地氤氳 萬物化淳 此之謂男清女濁 男動女 靜 修眞之士 若能運腎中眞水爲嬰兒 心中眞火爲姹女 使其眞火下降 眞水上昇 此萬神長守而不散 萬神不散 長生久視 此之謂男清女濁 男動女靜 文中子曰 天陽地 隂 謂之隂陽 交而生萬物 動靜相合 此之謂男清女濁 男 動女靜 若看此經 而有驗乎 昔唐高宗時 麟德中有竇德 玄爲官 奉勑使楊州 渡淮 船已離岸數十步 見岸上有一 人形容憔悴 其德玄謂篙師曰 此人孤寒 與渡過 篙師撑 船 却至岸

29、令此人上船 渡之至中 見其人飢色 德玄令左 右取其粮食 與此人飡而飽矣 乃濟其岸 德玄上馬而去 其人緊逐之行數里餘 德玄怪而問曰 汝乃何徃 答曰 予 非人也 某乃酆都之鬼使 今徃楊州 追竇德玄 德玄聞說 大驚 而下馬拜曰 某乃德玄 遂涕泣請計 何能解之 其鬼 使曰 君能誦某經否 德玄曰 平生長誦太上老君說常清 卅一 卅二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靜眞經 鬼使曰 我恠有道氣 慈心惟甚 有愍恤之德 謝公 船中賜食之恩 且放公一月 其限罪我 卽耽之一月之內 可誦經萬卷 必有聖降 道罷 忽然不見 德玄忘食忘寢 專 心而誦之 前後誦經三十日 其數已足 便回至家庭焚香 再誦其經 彼

30、使者復見於前 使者曰 公乃經數已足 其壽 蓋終 前者感君之飯恩 隂府恠責我違限之愆 背上決我 三十 遂袒下衣 德玄看之 背上果有青赤之痕 德玄於是 就枕乃卧 而絶其氣 惟其魂魄 遂使德玄回顧 其屍卧於 榻上 魂乃隨使者出於北門 可行十餘里 見一大城 到城 中 但見荊棘而已 又見一府衙公署甚嚴 門上牌曰 此乃 酆都北府 其鬼使曰 我當先去 且等於門 候不多時 其使 乃出 使曰 大帝因公降勑且喜言 次有紫袍官執笏言謝 竇德玄到 乃迎德玄至衙 見有寳殿 有王者執寒玉珪 使 者甚肅 香案上有紫泥詔一道 王乃接之 德玄便拜 勑上 金光奕奕 而起拜畢 公爲上士 年至數十 常誦太上老君 清靜經 今爲天官 酆

31、都之獄 罪者各降一等 此陽間顯報 之事 可延一紀之壽 令使者送歸 德玄拜王 王乃謝拜 令 使送德玄至一寳殿 忽然而醒 德玄乃甦 開目起來 見家 眷圍榻泣之 家眷曰 你今死三日 德玄云 有此聖事 遂捨 其家 緣入景靈觀出家作道士 唯修清淨之教 後十二年 有紫雲從空而來 見碧衣童子引仙鶴一雙 降於庭前 而 謂德玄曰 請上鶴背 跨而去 遂德玄躍鶴背上 冉冉而昇 天 其異香一月不散 乃留詩一首云 人事紛紛百萬端 蠅 名蝸利不堪看 爭如悟此清中靜 功滿昇爲天上官 論曰 卅三 卅四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動靜相磨 隂陽相感 而萬物相生 悟此道者 昇爲天官 竇 德玄知之矣 降本流末

32、 而生萬物 本者元炁 道生一 一者 元氣爲本也 末者 萬物也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大道之本 此句太上再序清濁 動靜之理 言道生元炁 元炁降而本流 本流則萬物生 故 爲末 此爲降本流末 而生萬物也 文中子曰 統元炁者天 也 總元炁者地也 无形生養元炁 元炁无形 生養萬物 故 曰 降本流末 而生萬物 元炁旣降 流行爲末 易曰 元炁降 者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變化顯見矣 在天成象 爲懸象 日 月星辰也 在地成形 謂山川草木也 故曰 降本流末 而生 萬物 莊子曰 至陽天也 至隂地也 而肅肅之炁 至於心火 乃水火旣濟 而養萬神 故曰 降本流末 而生萬物 或曰 看 此眞經 還有驗乎 答曰 看

33、此眞經 須要救物度生 昔有唐 時 防州宋知玄 爲青州司士參軍 參軍到彼 人言參軍之 宅大凶 有鬼恠妖異 住者十死六七 知玄自來好道 而心 正直 兼少年好誦太上老君清靜眞經 深達其義 又能體 而行之 遂不信 吾安居 何信此事乎 堅住其宅 乃修呂眞 人詩一首 金丹一粒定長生 須得眞鉛錬甲庚 火取南方 赤鳳髓 水求北海黑龜精 鼎追四季中央土 藥遣三元八 卦行 齋戒與功成九轉 少持清靜鬼神驚 知玄乃危坐 行 其火輪罩體 紅光滿室 默念清淨之經 至二更已來 忽見 一婦人披髮 而血污滿面 立于前 知玄曰 尔乃何人也 婦 人曰 我是 寃之鬼也 其人拜而哭曰 與妾爲力 今日遇 卅五 卅六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

34、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有道之士 而得訴事 妾本十年前 乃劉司士之妻也 夫奉 命爲使外國而不歸 其弟乃逼妾私通 推而不從 因此被 殺 以氊裹其屍于堂西北角 溷厠之中 不勝穢積 人來多 欲陳告 人人怯懼 无其道氣 見妾之形 心懼而死者多矣 公持此經 功德至大仁慈 願爲憫之 知玄曰 吾初官 新上 任三日 當救汝 汝且滅 婦人遂滅 後三日滿 使人於溷厠 掘之其尺 不及 知玄是夜依前危坐 焚香誦此經 未及二 鼓 其婦人復現 知玄曰 我令人求汝之屍 未獲 何也 婦人 曰 求之者 向北不及二尺 卽妾屍也 明旦求之 以終其惠 也 婦人乃滅 明旦使人于北求之 果獲舊氊一片 而裹白 骨一副 知玄再爲誦清淨經

35、 以衣一襲 而選一吉地葬之 是夜 其婦潔衣淨面 而再拜燈下 知玄曰 汝身旣爲人殺 之 何以不報 答曰 前人在江州爲司録之官 其人自小能 誦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數年冥司陳告 終取不得 知玄 曰 我與告彼官 使彼官修齋作醮 書篆黃籙白簡 汝可生 天 肯解此寃乎 婦人再拜曰 深相感也 道罷 其婦人遂滅 知玄來入假狀于官 因得其假 遂乃裹粮 便馬逕至江州 乃見劉司録 旣見 乃以其事告曰 汝爲司録 孰爲此事 聞 君唯持太上老君清靜經 是有道心也 而行此事 豈不明 有官法處之 暗有鬼神沬之 若不改過 寃業如何 劉司録 聞之 大驚曰 謝公遠來 蒙爲紛解 安敢違命 乃整其家財 作黃籙大醮七日七夜 請道一百餘人

36、 及印清靜經一萬 本散施 是日午時 有一婦人 年可三十 撁一寳馬 駞經萬 卷 乃曰 吾乘此經醮力 奉太上老君勑 使我入朱陵宫煉 卅七 卅八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其眞神 當爲南宫列仙 吾在世長年 宋參軍亦爲列仙 道 罷 冉冉昇空而去 知玄與劉司録號爲道友 求奉眞教 知 玄却回防州 至家 有青鸞下于庭 知玄乃焚香 遂青鸞冉 冉而亦南去 留下一詩云 來生清淨悟眞經 拔罪扶危出 罪刑 今日乘斯功德力 朱陵宫裏煉神形 論曰 修眞之士 乘斯功德 體道行功 識降本流末之義 知 萬物化生之因 扶危拔困 救厄解寃 有此清淨 行此慈悲 豈不爲南宫列仙也 南宫列仙之位 宋知玄得之 此者能

37、 悟降本流末 而生萬物也 清者濁之源 動者靜之基 清者 一炁也 濁者 萬物也 動者 神也 靜者 形也 太上言 道 以一氣 爲萬物之祖 祖爲源也 人神以一形爲舍 故舍爲 基本也 形不得神不能動 神不得形不能存 神爲主人 形 爲舍基 此二句大底言道炁爲萬物之本 分其清靜 清者 元氣 濁者萬物之形也 人能以神動保固其形 故爲萬物 之基源 故云 清者濁之源 動者靜之基 白雲翁曰 不濁無 以見其清 不清無以見其濁 無一炁而不能生萬物 無萬 物不能分一氣 故曰 清者濁之源 動者靜之基 文中子曰 至清則見濁 此清者濁之源 至動則思靜 此動者靜之基 也 修眞之士 以一氣養神故清 以五味養腹故濁 則神要 動而順

38、 形以靜而安形 此乃清濁動靜之道也 此經還有 驗也 答曰 昔唐人袁通 天水人 自幼年好道 專誦太上老 君清靜經 日誦七七遍 年至二十 被祿山驅爲軍戰 忽失 陣而敗 袁通乃走 不知來路 遂於山叢之間不得食 其困 卅九 四十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不能興 唯誦此清淨經 無力可誦以待死 忽有一碧衣童 子 持一盂飯來與食之 袁通食之 其香味不可名狀 食其 滿足矣 其童子曰 眞人以清氣養其清腹 凡人以外物養 其濁腹 眞人以氣運神而安其靜 凡人以亂神敗精而樂 其形 汝自幼好道而能堅 至念太上老君清靜之經 已有 道果 太上而使贈也 從兹以充飡 用神爲道 更不食矣 乃 今黑簿落名 朱

39、陵排號 清淨之道更不虛矣 道罷 忽然不 見 袁通從此不食 乃得六通之慧 至於宋哲宗之朝猶在 唐玄宗時事 五百年間 面若三十歲許 常遊洛汭之間 唯 只念清淨之經 人不見其飲食 人呼之清淨先生 若人有 患 不唯遠近之疾 以手摩娑 人皆無有不愈者 後又被人 呼摸著效 後至汴京門外 高聲曰 你待亂 我不亂 你待濁 我不濁 你東西 安能活 從得道 五百年 斬却邪魔神快樂 乘雲駕鶴背 朝玉帝天宫 永住逍遙閣 道畢 自有仙鶴從 天而飛下 先生急上鶴背 冉冉乘雲而去 人皆俯仰而瞻 之 從空墜下紙一張 其上寫曰 清淨道生 道生數十律 論 曰 大道者 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 而天下莫能知 莫能行 雖 不知不見 修之者

40、實有道焉 太上曰 吾言甚易知 甚易行 故道降而爲元氣 清而爲濁之源 動而爲靜之基 一清一 濁 而通大道 故袁通能至誠 悟太上清靜經 終爲上昇而 列仙 宜乎哉 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 天地者 乃大道之子孫也 人物者 大道之苗裔也 太上言 人能禀大道之祖氣 使身心之虛靈 神氣之清靜 如此能 四一 四二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體其大道也 與天地合德 故天地自然而從順 悉皆歸依 也 故曰 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 行清靜之教者 易云 與 天地相似 故不違言 修眞之士 亦要清靜无爲 體大道眞 常之教 窮萬物之性 能知鬼神 是以天地相似 所爲所作 故不違於天地 悉皆歸順矣 故曰 人

41、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 歸 文中子曰 能清靜者 與太極同德 與天地同隣 與神道 並行 能爲此者 天地盡皆歸也 如此者 有驗乎 答曰 昔唐 慶曆中有韓侍郎坐運州 有女年二十六歲 適左司員外 郎王珪 珪乃上官 其妻韓氏有妊娠 在父母家 至日早離 夜至三鼓已來 於西北角有其聲 左右侍婢皆睡 唯小娘 子韓氏不睡 見一將軍披戎衣 執金 乃曰 吾 朝韋將 軍 於此居數百年 爾敢於此處作產居 血腥之氣觸吾 若 三日不移 殺汝 其記之 韓氏曰 願移之 遂滅 達旦 令侍婢 報知韓侍郎 侍郎曰 婦人眞氣虛弱 乃胡見之 安有此乎 不肯移之 唯添侍婢相伴 又至三更已來 其將軍復現 侍 婢皆見之 驚而走 其將軍乃叱之曰 吾

42、道與汝 何不移之 來日不移 必殺汝矣 韓氏曰 告將軍息怒 來日必移 其將 軍不見 達旦 侍婢乃以小娘子之言哀告韓君 韓君曰 產 婦未滿七日 安敢移動 婦人血氣虛 而胡見亂言 答曰 侍 婢亦見 韓君曰 婦人之輩皆信邪 堅不從之 至夜 其韋將 軍又現曰 吾三次語汝 汝終不肯移 韓氏及侍婢曰 故訴 於侍郎 侍郎執性不肯移其宅 將軍見不移 怒從心起 以 其 于韓氏心上 其一 韓氏只叫一聲 遂殞 其父執一 劒而俓至 其父哀慟不已 父母甚慈 泣之 以飛書報其夫 四三 四四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夫聞之 大慟 而不顧差使 而歸至寺庄鎭西十里 見一婦 人遙遠而來 其近 乃認是妻也 王

43、珪忽然下馬問妻曰 何 由到此也 其從皆見 妻曰 妾爲 朝韋將軍所殺也 今日 此屈無由申訴 尔爲大丈夫 不能避一妻子乎 遂哭 珪乃 大慟 欲近前行 妻曰 人鬼異路 不可近妾 我聞此鎭有田 先生 自小念太上老君清靜經 行此之清靜无爲者也 此 能剪馘鬼神 有通天之德 故曰 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 斯其以報妾之寃 其先生在此鎭 珪謁先生 具以前事實 告 先生 然 吾爲汝上禱玄穹 下達后土 救汝之妻 遂引王 珪至於別室中 田先生一鼓已來 披朝服 執玉珪 把香一 爐 合目跪之 點燈七盞 念呪啓禱 忽然室中有一天丁力 士曰 奉天之勑 入于幽府 會其力士放下勑 忽然不見 先 生曰 我今奉天帝之勑 與汝同徃地府

44、 令捉韋將軍 先生 取淨蓆一領 使王珪卧於蓆上 迷而不省 先生於傍坐出 神 引王珪神 二神相引出門 乃行數里 見一大城 天色昏 暗 左右鐵衣兵吏 皆執戈戟 見先生 盡皆倒戈唱喏 旣入 其門 有朱衣吏急通報 又數十人皆見先生 亦然仰啓 只 聞言 田眞人至 俄頃有綠衣童子 皆執旌節 迎一人 衣龍 衮服 戴遠游冠 執寒玉珪 導之曰 乃酆都大帝 見田眞人 相揖動問畢 使眞人前行 讓禮如凡世 鬼使問王珪曰 爾 乃何人也 珪曰 我乃田眞人從侍也 鬼使更不問 旣上其 殿 眞人與帝對坐 先生展勑 現帝視之 王珪等一齊賀勑 王珪堦下立不多時 碧衣童子傳曰 遊奕將速於隂司 捉 取 朝隂鬼韋將軍去 有一人黃金鎖子甲

45、 手執大劒 應 四五 四六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喏 俄頃間報曰 捉到隂鬼韋將軍 王曰 擒來 見數人申衣 兵吏 傳一人頭至堦前曰 汝數年隂鬼 汝在世之時 殺害 生靈太多 更害平人 韋將軍曰 某數次禱他不肯移之 某 一時之怒殺之 念某 朝勳官 帝曰 隂鬼尚敢殺害生靈 何言汝有功勳 可決鐵杖三百 配北隂山千年而放 左右 捽縛付地 背上決鐵杖三百 號呌之聲 不能忍之 決畢 有 一吏曰 奉勑押至隂山 王問韓氏遊處 左右曰 如何在此 押過來于東廊下 乃韓氏 軟拜於王 王問左右 如何 左右 曰 其舍以壞 可令借身托生 判官乃檢簿 韓氏合壽六十 六歲 更有四十年壽 卽目青州王官人女

46、壽娘 合年二十 六歲命終 可令韓氏投屍於壽娘還魂 遂准奉行 王請先 生離 王珪亦隨之 未忽然而覺 先生曰 官人將談此是祕 王珪重重拜之先生曰 何直遊至此也 先生曰 我能持誦 太上老君清靜眞經 能依此行之 所以與天地合其德 人 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 尔到家 速於青州王官人家認取 汝妻 王珪辭先生而去 在路速到運州 其妻韓氏已殯矣 逕徃青州王官人家 認其妻子 王官人女壽娘死 經三日 再活 却言 我是韓侍郎女 現今我父爲運州知州 說其所 以 未罷 王珪至入王官人宅 見壽娘 便言 王郎來也 其聲 音全不似壽娘徃日聲音也 王珪曰 壽娘只是韓氏聲音 也 具說其辭因 王官人乃入運州 見其父母 與向日女之 音

47、無異 二人猛悟大道 而盡其家財 雕造印經十萬餘卷 散施四方 作羅天大醮而謝天地 畢 其王珪與妻再徃寺 庄鎭拜謝田先生 到彼謝畢 先生曰 汝可與妻同修 王珪 四七 四八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依言 休官不任 王珪掛冠裳 作道士 居長安福德觀 韓氏 作女冠 居玉京觀 各壽一百二十歲而殞 論曰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 清淨無爲 田先生遵太上之經 行天之法 上感 穹蒼 下通后土 使天降勑 北帝評寃 可謂人能常清靜 天 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 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 而欲牽之 夫人之生也 本乃神清心靜 及其長也 爲情欲所牽 如此 者 欲生也 故欲字從谷從欠 谷者無漏之稱 欠者不足之 號

48、神有所愛爲之情 心有所欲爲之貪 亢倉子曰 水性本 清而不得清 爲土渾之 人性本靜而不得靜 爲事汨之 汨 者 亂也 太上言此二品 夫人神本好清靜 而不得清靜者 爲心不能體清靜之道 心有愛戀之情 故擾亂之 心不能 得清靜矣 夫人神好清 而心擾之 心元本好清靜 而所以 不得清靜者 爲心中有好欲之貪 而牽引之 故曰 人心好 靜 而欲牽之 文中子曰 靡者常樂无求 貪者常憂不足 靡 者常樂無求 則神好清 心好靜 貪者常憂則不足 心擾之 欲牽之 白雲翁曰 欲者 貪愛之源 奢淫之本 若人能禀此 清淨之道 神必清 神清則心不能擾之 心靜則欲不能牽 之 或曰 看此經者 還得神磨而心不擾 還得心靜而欲不 牽 有驗乎

49、 答曰 昔唐懿宗皇帝有女 號曰同昌公主 娶韋 駙馬 公主欲其宫 嫌不自在 帝乃賜一宅 竒過王宫 金樓 玉閣 賜內庫錢五百萬貫 公主心中不足 重奏曰 無寳貨 也 皇帝罄內庫之寳 以實其宅 至于房櫳戸牖 无不差珍 異寳飾之 又以金銀爲欄 藥臼 食樻 水槽 金鐺 金盆瓮 以 四九 五十 靈九道壇監製 靈九道壇印刷 中華道典清靜經合註 銀絲爲笊籬箕筐 以水晶 瑠璃 玳瑁爲床榻 以金龜銀鰲 又琢五色爲合盤 百寳爲圖案 公主尚起欲心 又奏無米 麥 皇帝開內庫 將到金麥銀米五十斛 賜與公主 又奏曰 堂內無坐室幃幕 於是帝又賜公主連珍帳幔 綴珍珠爲 邊 又賜與公主寒溫藥一把 冬懸卽暖 夏懸卽涼 又賜公 主九鸞

50、寳釵一隻 每戴之頭上 有九色霞光 公主每出 乘 之七寳車駕 四面綴五色玉 香囊貯辟寒香 辟邪香 辟塵 香 皆別國之貢也 其輦上以雜寳龍腦 金屑刻鏤 水晶碼 碯等盤爲龍鳳瑞 四面纓絡珍珠 裝綴於輦上 周圍之頂 用碧玉蓮花 上綴金珍一顆 珠上霞光高三尺 四面用金 絲掛玉流蘇 其中自然有天樂之音聲 每一出遊 香風滿 路 馥郁芬芳 竒香半載不息 珠光燦爛 熒熒照耀 徃徃看 之者 唯見其目 不見其端 公主富貴甚極 尚有不足之心 意想皆不及蓬萊之境 因此而病 公主居於大內 自小常 念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甚謹 公主召醫官至 乃米宗爲 治之 至晚 與香臘燭二寸 使米宗歸之 其香氣酷烈異常 而散於四隣 或有人登門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神马书局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qrcode

神马书局 © All Rights Reserved.  神马书局 ssmr.cn
Powered by Ssmr.cn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Sitemap